1.怒发冲冠最早起源于哪个故事

2.怒发冲冠成语出处

怒发冲冠最早起源于哪个故事

怒发冲冠的含义是什么-怒发冲冠是指哪个人物

怒发冲冠最早起源于蔺相如的故事。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描述的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蔺相如携带和氏璧赴秦国谈判,遭遇秦王背信弃义的愤怒之情。后来人们便用“怒发冲冠”形容极其愤怒。

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战国末,强秦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赵国实力比秦稍弱。

本篇为合传,以廉颇、蔺相如为主,并记述了赵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迹。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布衣之交、负荆请罪、刎颈之交、怒发冲冠等成语均出自本篇。

颇蔺相如列传生动刻画了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赵惠文王等一批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他们或耿直或忠厚,或鲁莽或机智,形象鲜明生动,令人叹服。

抓住人物特征,人物形象凸现纸上。司马迁善于抓住人物主要特征进行极力渲染。如在对事迹颇丰的蔺相如这一形象进行处理时,便抓住“智勇”这一特征为核心展开描述。正如他在本传传末所论赞的:太史公曰:知必勇,非者难也,处者难也。

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在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等事件进行描述时更是紧紧扣住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这一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约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父司马谈,历任太史令。司马谈卒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他自幼生活在民间,二十岁起游览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迹,广为搜集史料,为他日后撰写《史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被当局判处腐刑。出狱后,担任中书令。在此期间,他一直从事《史记》的写作。直至武帝征和二年(前91),才基本完成全书的撰写工作。

怒发冲冠成语出处

“怒发冲冠”这个成语最早是出自蔺相如的故事。

它形容愤怒到了极点,头发都竖起来,顶着帽子。

蔺相如是赵国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外交家。在他担任赵国大夫期间,曾发生了一件著名的历史事件,便是“完璧归赵”。当时,秦王欲得楚国的和氏璧,承诺用十五城池作为交换。然而,秦王得到璧后却拒绝履行诺言。于是,赵王派出了蔺相如作为使者,前往秦国索要城池。

在谈判过程中,蔺相如机智勇敢,成功地从秦王手中夺回了和氏璧,并安全带回赵国。这一举动使赵国声威大震,蔺相如也因此被封为上卿。然而,这却引起了赵国大将廉颇的嫉妒。廉颇认为自己征战沙场,出生入,而蔺相如仅凭一张嘴皮子便获得如此高的地位,心生不满。

为了消除廉颇的误会,蔺相如决定采取宽容和大度的态度。他主动避让廉颇,并表示自己根本无法与廉颇相比,因为自己只是个小人物。蔺相如的谦逊和宽容感动了廉颇,使他深感惭愧。于是,廉颇负荆请罪,向蔺相如道歉,二人和好如初。

蔺相如面对廉颇的嫉妒和挑衅,始终保持冷静和宽容。他知道,为了赵国的利益,必须化解廉颇的误会。最终,他成功地感化了廉颇,维护了赵国的团结和稳定。

“怒发冲冠”这个成语正是用来形容蔺相如在故事中的愤怒情绪。当廉颇对蔺相如产生误会时,蔺相如内心的愤怒可想而知。然而,他并没有被愤怒冲昏头脑,而是以智慧和宽容化解了危机。这也正是这个成语所传递的哲理:在面对愤怒和挑衅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智,化干戈为玉帛。

怒发冲冠寓意

“怒发冲冠”这个成语不仅描绘了一个人愤怒至极的形象,还寓含着一种深刻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理智地面对各种挑战,从而化解纷争,实现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