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不琢不成器的意思

2.玉不琢,不成器是出自哪里?

3.玉不雕不成器,树不修不成材的意思

4.玉不琢,不成器是什么意思

5.玉不琢不成器下一句

玉不琢不成器的意思

玉不琢不成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原文

意思是:美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

出处:《礼记·学记》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译文:

美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

拼音:yù bù zhuó,bù chéng qì。

反义词:不求甚解

[成语解释]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典故出处]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译文:他喜欢读书,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近义词]囫囵吞枣、浅尝辄止、食古不化。

[反义词]穷原竟委、咬文嚼字、寻根究底。

玉不琢,不成器是出自哪里?

《诲学》

作者:北宋欧阳修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译文:

(如果)玉不雕刻,(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雕刻制作成为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扩展资料:

相关启示

《诲学》以“玉”同“人”作比,从“玉不琢,不成器”比之于“人不学,不知道”,这一点是易于理解的,而“玉不琢”与“人不学”之间的关系并不一般,“玉不琢”为害尚不大;

因为玉“有不变之常德”,不琢“犹不害为玉”,但是人不学性质就大不一样,因为“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这就是《诲学》要说明的关键之点,事实也正是这样。文章运用了对比的写法,阐述了人一定要学习的道理。

玉不雕不成器,树不修不成材的意思

一、”玉不雕不成器“,意思:如果玉不精心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西汉 戴圣《礼记·学记》。

意思:如果玉不精心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如果人不努力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二、“树不修不成材,儿不育不成人。”是一句俗语。

意思;儿女不严加教育就不能成为有用的人,就像树木不经过修剪就不能成为有用木材一样。

扩展资料:

一、玉与人的“关系"

共同之处:两者都要“加工”,否则不成大器

不同之处:玉不雕琢,不会失去本性;而人则不然。

琢:雕。道:道理 常德:固有的特点,本性。 害:妨碍;影响 念:思考 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经历磨难,难以成才。

二、意思相近的俗语:

树不砍不成材

意思:树不修剪不能成为栋梁之材;人不培养教育不能成为有用的人材。

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十八回:“古人说:树不砍不成材,逆子不教难成器。让政府的王法好好教育教育他们才对!”

百度百科-玉不琢不成器

玉不琢,不成器是什么意思

拼音:

yù bù zhuó,bù chéng qì

解释:

琢:雕。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就不能有成就。

出处:

《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例句:

但无一个名师点拨,这叫做“~”。(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回)

玉不琢不成器下一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译文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解释〗琢:雕。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就不能有成就。 道:道理 常德:固有的特点,本性。 害:妨碍;影响 念:思考

意思

一块美玉如果不经过精雕细琢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精致的玉器,人如果不认真学习,就永远不会懂得许多知识和道理。

出处  《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