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什么意思-釜底抽薪比喻一个人什么意思
1.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
2.“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
3.釜底抽薪,背水一战具体是什么意思?
4.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_成语故事解释
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指暗中进行破坏。
出处:《三十六计》第十九计
解释: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把柴火从锅底抽掉。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做事非常彻底。
近义词:抽薪止沸
反义词:火上浇油、扬汤止沸?
釜底抽薪,语出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古人还说:“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这个比喻很浅显,道理却说得十分清楚。水烧开了,再兑开水进去是不能让水温降下来的,根本的办法是把火退掉,水温自然就降下来了。
世间很多事物的初始与发展,和水凉水沸形式相似,生生变化之理相同。对立势力便是如此,与对立势力较量,道理和制止水沸相同。正面攻击,等于热水止沸,可能劳而无功;消除对立势力的生存根源,便是釜底抽薪。
扩展资料:
《釜底抽薪》选自《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
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
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百度百科—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
释义::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拼音:fǔ dǐ chōu xīn?
造句:
1、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2、终极分手法则:釜底抽薪,给她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她主动放弃。
3、 调节信贷业务走出繁荣到崩溃的怪圈,从房地产泡沫中釜底抽薪,对于实现这些目标都是不可或缺的,但两篇报告都表示,这不是监管的主要目的。
4、为澈底解决公司的财务问题,精简人事倒是个釜底抽薪的办法。
5、这个问题不能再拖下去,让我们来个釜底抽薪,澈底解决。
釜底抽薪,背水一战具体是什么意思?
釜底抽薪fǔ dǐ chōu xīn 解释: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出自: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示例:如今有个道理,是“~”之法,只消央人去把告状的安抚住了,众人递个拦词便歇了。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
近义词:抽薪止沸
反义词:火上浇油、沸汤沸止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做事非常彻底 背水一战bèi shuǐ yī zhàn 解释: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战。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示例:挫折也有两重性。它可以把人置于地,也可能使人置于地而后生。他只有~了。 ◎理由《高山与平原》
近义词:破釜沉舟、背城借一、济河焚州
反义词:重整旗鼓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在艰难情况下跟敌人决一战
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_成语故事解释
釜底抽薪成语故事释义意思为抽掉锅底下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实质性的关键问题。例句要彻底解决大象的保护问题,就必须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禁止象牙的买卖交易。近义;反义斩草除根 批柳导寂;扬汤止沸 火上浇油这个成语,出自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在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东魏,有一员大将军名叫侯景,他聚集人马背叛朝廷,却被朝廷的军队打败。侯景跑到江南,投降梁武帝萧衍。他请求梁武帝帮助他再次攻打东魏。东魏由慕容绍宗指挥的军队,很能战斗,又将侯景打败。侯景只得带领着几百个残兵回到梁朝。东魏的魏收给梁武帝写了《为侯景判移梁朝文》,他说:侯景是一个反覆无常,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小人,谁的势力大,就投靠谁,毫无节操可言,对于侯景这样的人,不能收留,只能是“抽薪止沸,剪草除根”,以免后患无穷。轻则引起各种纷争,重则败坏纲纪,危及社稷。谁知,梁武帝萧衍,没有听取魏收的劝告,他天真地认为,只要使用适当,不会出问题的。因此,他还是留下了侯景。后来,果不出魏收的预料,在社稷危难之际,侯景又一次背叛了梁朝,给梁朝带来灾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