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驴觅驴故事-骑驴寻驴的故事
1.黄河的神话故事名称,急!
2.解读苏轼《渔夫四词》的意思
3.驴与成语?
4.一个人骑驴成语
5.人能和毛驴照相吗?毛驴是鬼吗?
黄河的神话故事名称,急!
黄河的故事:
1.华夏儿女缘何称炎黄子孙
公元前2500年左右,黄河流域出现了轩辕氏黄帝这面大旗。于是,一朵朵绚丽的文明之花,便从黄帝这个人文始祖中先后开出。黄帝植谷,黄帝造车,黄帝捕鱼,黄帝制镜,黄帝纺纱……在中国文化的曙光里,处处留下了黄帝的剪影。
同时,中华民族的另一远古英雄也出现在这黄土高原上。他就是炎帝。史传他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作耒耜,教民农作,尝百草而治百病,所以又称为神农氏。在他率领下的原始部落,于黄土高原上的渭河流域,种植百谷百蔬,使这一带的黄土地成为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源地。
后来,炎、黄二帝联合起来,在涿鹿大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而在孤泉大战中,黄帝又打败了炎帝。黄河流域经历了大裂变和大融合,炎、黄两族逐渐融合,也同化了其他一些民族部落,最后形成了以黄帝为黄同祖先的多民族的华夏族。据说,颛顼、帝喾、尧、舜、禹,这些充满灵光的中华民族的远古英雄,都是黄帝后裔。而进入阶段社会的夏、商、周三代的祖先,也都是黄帝子孙。他们自称为“华夏”,有时也单称“华”或“夏”,而把黄帝奉为始祖,又自称为“炎黄世胄”或“黄帝子孙”。凝重的黄土地上,因此而开掘出了一个农业中国。
于是,**成了中国的国色。中国的龙,多被绘以**。隋、唐以后皇帝穿的龙袍,以**制作;帝王宫廷的装饰,也最尚**。才接受百官的朝贺;宋太祖赵匡胤也是在黄河边上“黄袍加身”,才坐上皇帝龙椅的。
黄河、黄土、黄帝、黄帝子孙,正好是一组极有文化意义的象征。也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常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2.黄河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伙子叫黄河,长得一表人才,骑得烈马,拉得硬弓,百步之内,指哪里射哪里,分毫不差。每天早晨日头一冒红,黄河就骑马出去打猎了。每次他都经过一家员外的花园。这天打猎回来,他又经过那花园,看见墙头上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正笑眯眯地望着他。姑娘一甩手扔下了一只手镯就躲到墙后去了。
黄河跳下马,拾起手镯,以为刚才碰到的是仙女。从此,每次经过那个花园他总要抬头张望。可是,墙头上除了摇摆的花枝,再也见不到那个姑娘。半个月后的一天,黄河打猎回来晚了,月亮已经升起。快到花园那里,忽然道边闪出一个人来。黄河一看正是那个姑娘,高兴得不得了。姑娘说自己是背着父亲跑来和他相见的。两人谈了好久才依依不舍地告别。
第二天到了约会的时间,那姑娘没来。以后一连十多天,黄河再也没见到那姑娘。一打听,原来是那员外知道了此事,把他女儿关了起来。黄河听说后发誓:“就是天翻地覆,也要把姑娘救出来。”那员外怕得罪黄河,便出了个难题,让人们在门前搭起架子,上面吊一个铜钱,并四处张贴告示:谁能在一百步之外把箭射进铜钱眼里,就把女儿嫁给他。消息传出,穿绸的着缎的纷纷而来。但谁也没能把箭射进钱眼里。
黄河走了出来,挽弓塔箭,只听“飕”的一声,箭像流行似的飞了出去,不左不右正射在铜钱眼里。员外又要求黄河的第二支箭必须将前一支箭顶出,黄河也办到了。员外再出难题,要黄河百步之外不但射下铜钱,还要将钱接住,不许铜钱落地。这时,连看热闹的人都知道员外在存心耍赖。黄河怒火烧心,一扭身子,“飕”的一箭向员外飞去。员外年轻是练过武,头一偏躲过那箭,并连声喊手下人去把黄河抓起来。大家都替黄河抱不平,忿忿地嚷了起来。
黄河挤出人群来到山上,他并不是怕员外来抓他,自己从来是箭不虚发的,这次没有射中,他觉得老大的丢脸。他决心在深山老林中苦练武艺,练好后再去救姑娘。过了一年,黄河把武艺练得更好了,于是动身去救那姑娘。中午时分觉得肚子饿了,一箭射下个大鸟。大鸟开口说:“好汉你不要害我,我能告诉你那姑娘的情况。”黄河一听,忙把箭从大鸟身上拔了下来。
大鸟告诉黄河,员外逼着他女儿跟财主成亲,那姑娘气得跳楼了。临跳时,她大叫着:“黄河!黄河!黄河啊……”黄河听了,心像大山崩裂,他“噗”的一下坐在地上,泪珠像泉水一样涌了出来。
大鸟吓得飞到天空,往下一看,黄河的眼泪流成了河水,汪洋一片,滚滚向东流去,黄河成了“黄河”啦!黄河的水,总是浪滚翻天。人们说,那是黄河心里忿恨,老想靠近那个村庄去救那个姑娘。
3.鲤鱼跳龙门的传说
龙门位于壶口瀑布南面约65公里处,在晋陕峡谷的最南端。龙门之南,就是开阔平坦的关中平原。黄河之水从狭窄的龙门口突然进入宽阔的河床之中,河性发生很大变化。龙门的形成,是其东面的龙门山和西面的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拢,形成一个只有100米宽的狭窄的口门,好像巨钳,束缚着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每当洪水季节,由于峡口中的水位壅高,而出了峡谷后,河谷突然变宽,水位则骤然下降,于是在龙门形成明显的水位差,故有“龙门三跌水”之说。沿袭相传的“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是指跳跃此处的跌水。该故事说的是小鲤鱼不畏险阻,纷纷跳跃这道通向成龙道路上的门关,能跃过去者,便能成龙。只有那些百折不挠的小鲤鱼,最终才能成龙。这个故事千百年来也激励着炎黄子孙顽强拼搏,奋斗不息。古代人们对龙门峡这种自然奇观的形成,感到不可思议,便想象为大禹所凿开的一条峡口,因而龙门又被称为“禹门口”。
4. 大禹治水的故事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5. 三门峡名称的由来
三门峡是黄河进入平原以前最后一段峡谷中最险要的一座山峡。这里地势险峻,水流湍急,两岸石壁陡峭,河中两座石岛把急流分为三股。人们把这三股水路分别叫做“人门”、“神门”、“鬼门”,“三门峡”的名称由此而来。鬼门、神门中水势险恶,似乎只有鬼神才能通过;人门水势稍缓,但也是水深流急,舟船难行。
如今,“三门天险”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横亘峡谷的大坝,像一条银色的缎条把山西、河南两省连接起来,这就是1957年动工兴建的黄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
6.壶口瀑布
黄河流到山西吉县与陕西宜川相峙的壶口,就看到了我国第二大瀑布——壶口瀑布。壶口瀑布的高度一般在15~20米之间,虽然在我国众多的瀑布中,高度不算很大,然而它的水量却是我国瀑布中最大的。滚滚黄河水从高空跌入只有30~50米宽的石槽里,水花飞溅,水声震天,激流澎湃,雾气冲天。登高观望,好像一把特大茶壶向外倒水,冲力很大,形成了“混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的景象。壶口之名便由此而来。
观壶口瀑布,令人惊心动魄。巨量的河水,似银河决口,大海倒悬。那气势,那声响,当是华夏国土上最为雄壮的奇观了!数里之外,便可听到壶口瀑布的轰鸣。瀑布激起的团团水烟雨雾,远远即可看见。倘若走到壶口瀑布附近的岩石上,则会感到土地在剧烈地颤抖,山谷间则回荡着隆隆的雷鸣般声响,仿佛在河水的巨大冲击之下,大地山谷已觉得无法抵抗,只得任凭河水肆虐,冲刷岩石,带走泥土。
壶口瀑布风光,随四季而变换。春天的壶口瀑布,上游冰雪开始消融,所谓“桃讯”来临。时值桃红柳绿之际,风和日丽,远山开始披上一层淡淡的翠绿。然而,上游的冰凌仍不时漂浮而下,汇聚在壶口上游宽阔的河道 ,继而倾泻跌下,如山崩地裂,琼宫惊倾,激起玉屑冰晶,四处抛洒。此时之水色山光,显得格外妩媚。
而当夏季来临,黄河进入洪汛时期,河水水位急骤抬高,反而减低了瀑布的原有落差,从而使过来口瀑布变成了一滩急流,河面宽阔,波涛汹涌,别具特色。
及至秋高气爽,北雁南飞,秦晋高原万里无云。登高远望,壶口瀑布的来形去势,一目了然,不禁令人心旷神怡。每当日出,瀑下烟雾,折射成道道彩虹,环跨天宇,幻景象。而当大雨滂沱,或阵阵秋雨之后,黄河壶口瀑布则若黄龙腾云驾雾而来,只见风雨烟雾,弥漫天空,天地水三体一色,故有“四时雾雨迷壶口,两岸波滔撼孟门”的诗句。
数九寒天,秦晋高原往日的**大地顿然消失,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派北国风光。此时之壶口瀑布亦变成一匹白练,尤其令人神往。
要尽情地领略壶口瀑布之气势,当下到壶口中腰的岩石上,此时再抬起头来,跌落到顽石之上,溅起无数的水珠,眨眼之间便化成了缥缥缈缈的云雾,在阳光的照耀下,一道道绚丽的彩虹,横跨苍穹。河水随后又冲进一个深槽,奔腾着流向下游。此情此景,恰如“涌来了岛排山势,卷作千雷震地声”,“映日彩虹连山水,满天风雨不见云”。
若再靠近瀑布,可发现在壶口瀑布的“壶嘴”正中,有一块闪亮的石头,似乎在瀑布的急流之中,随水流上下漂浮着,其形状像一只玩水的乌龟,故称为“龟石”。它又像一颗明珠,两侧滚滚跌下的两瀑宛若两条蛟龙,龙腾而珠跃,形成了一幅极其生动形象的双龙戏珠的图画。对于这块奇异的石头,曾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有的说是当年禹王治水时,“先壶口,次孟门,后龙门,依次凿石,引水而下”,疏通河道,治服了洪水,这块奇石,就是治水时留下的“宝石”;亦有的传说此石是女娲补天时遗留下来的“神石”;还有的说是伏羲兄妹俩成亲时的“媒石”。
解读苏轼《渔夫四词》的意思
东坡以最具特征的饮、醉、醒、笑之行为来描写渔父的形象, 并且借鉴了船子和尚的渔父, 把渔父描写为已悟道的佛家渔父。全首渔父词在表面上描绘了渔父饮酒之乐, 实际上赞美了以不同方法来施行教化和启导人生的渔父之慈悲心, 并以此自比。词中具有一幅水墨画般的风景描写, 无禅语而有禅味, 寓禅理而不落形迹, 颇得禅趣。苏轼之渔父词具体分析如下:
其一
渔父饮, 谁家去。鱼蟹一时分付。酒无多少醉为期, 彼此不论钱数。
古代文人常用饮酒和醉中之境界来表现安乐自得的心态, 认为只有醉中才能达到无差别状态,即使佛家也有“ 般若汤” 、“ 无明酒”之说。此处“ 饮”,表现了“ 法悦之味” 。东坡化用了德诚禅师船子和尚第三十一渔父词“ 虽慕求鱼不食鱼, 纲兼蓬户本空无。在世界, 作凡夫, 知闻只是个毗卢。”禅师通过前一、二句, 把自己求鱼与世上凡夫求鱼作了对比, 寄托了对一切凡夫悉有佛性的希望。鱼和蟹是张志和、船子、苏轼三者共同所使用的意象, 将“ 鱼蟹一时分付” 的条件是已经钓到了鱼蟹, 苏轼“ 一时分付” 是禅师“ 慕求鱼不食鱼” 的连续发展。东坡曾云“ 由是心若挂钓之鱼, 忽得解脱。”( 《记游松风亭》)他以“ 若挂钓之鱼” 比作自己所感悟到的道, 所以词中“ 鱼蟹” , 很可能指的是悟道。“ 一时分付”句, 笔者认为是暗喻了船子禅师随时随处施行教化。“ 酒无多少醉为期” , 表现对道的心醉程度。“ 彼此不论钱数” , 表现了“ 二法” 同为一体。识见上有“ 此” 的分别心, 心理上才有产生“ 彼”相对性的存在。渔父已经饮了法悦之酒, 也就泯灭了彼此分别心。所以此渔父在法席之中能启导彼人。张志和《渔父》其四所说“ 松江蟹舍主人欢, 孤饭药羹亦共餐。”则俨然存在着“ 主人” , 这是他们不同精神境界的表现。“ 论钱数”是属于俗谛, “ 不论钱数”则是“ 圣谛” 。总之, 东坡在第一首中不仅表现了自己已经消灭了一切凡圣之差别心, 而且塑造了“ 彼此一如、凡圣一如”之渔父人格美。这是东坡深入华严“ 理事无碍”法界观的体现。
其二
渔父醉, 蓑衣舞。醉里却寻归路。轻舟短掉任斜横, 醒后不知何处。
禅家重悟道轻知解。“ 渔父醉, 蓑衣舞” , 相当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自在境界, 其境界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东坡以禅家常用的方式, 用“ 蓑衣舞”描绘了“ 哑子得梦, 自梦自知” 的境界。如佛家“ 向上一路”象征绝对境界一样, “ 归路”象征着回归本原(寂静)之归依处, 暗地里表示法悦之醉。“ 轻舟短掉任斜横”象征着断掉了情识和意想分别之心, 不会生起虚妄的猜测与分别。宋代禅师们也是常引来说明心闲意寂如同古井无波, 如张孝祥守无锡时, 曾问径山大慧“ 如何是人境两俱夺”师曰“ 雪覆芦花, 舟横断岸。” (见《续传灯录》卷三十三)苏轼词中“ 轻舟”之涵义, 和船子的“ 勤作掉,慧为舟”是一样的, 意味着不仅轻快而且具有智慧的般若船。船子和尚的禅诗中经常提到“ 过去” , “ 现在” , “ 未来”三个观念。“ 过去”表现了犹豫不定地仿徨于保佑和阪依之间的渔父, 但其重点在于“ 现在”和“ 未来” 。恰好, 东坡从“ 醉里却寻归路” 到“ 醒后不知何处” 紧扣着现在、过去、未来之时差, 以现在的“ 轻舟短掉任斜横”来表现过去“ 醉里却寻归路” 的保佑和渔父面临着将来救渡众生之任务。因而, 东坡此首直接沿用了船子禅师“ 一片江云倏忽开, 翁空晴日绝尘埃。适消散, 又徘徊, 试问本从何处来。”(其二十六)之诗意。渔父由于般若船等待着摆渡众生而不忘却自己本分, 引起东坡“ 不退转” 之正进心。
其三
渔父醒, 春江午。梦断落花飞絮。酒醒还醉醉还醒, 一笑人间今古。
佛家用梦中说梦比喻世界之虚幻, “ 梦断”相当于豁彻大悟。从意象群分析, 禅诗中“ 落花飞絮”一般是强调悟道之后现象界即法界, 但此处用意不同。根据《诗人玉屑》卷二十引用惠洪禅师的《冷斋夜话》说吴僧道潜, 曾为求诗的歌妓赋诗曰“ 寄语巫山窈窕娘, 好将魂梦恼襄王, 禅心已作沾泥絮, 不逐东风上下狂。”诗僧道潜的“ 沾泥絮”指的也是不动心。从禅诗角度看, “ 梦断落花飞絮”则是将执着的心比喻成落花飞絮一般躁动不安, 不仅表明着他已经看破了“ 空花观” 的真相, 而且比喻了在烦乱色界中悟道。其诗意与长沙景岑禅师游山诗“ 始从芳草去, 又逐落花回” (《五灯会元》卷四)一致, 表明不愿意留圣位, 而又回到尘世。渔父从俗谛到圣谛再回归俗谛的过程, 正是先由色悟空, 进而悟及“ 非有非空” 。渔父梦断落花飞絮的尘世亦是道场, 可以达于理事无碍之境界。
至于“ 酒醒还醉醉还醒, 一笑人间今古”二句的用意, 东坡在《书渊明诗二书》中有明确说明“ 然世人醉时是醒时语, 此最名言, 善饮者, 淡然与平时无少异也。若仆者, 又何其不能饮, 饮一盏醉, 醉中味与数君无异, 亦所羡尔。”词意重点不在于醉不醉, 而更接近于拾得《终不逐时情》“ 般若酒冷冷,饮多人易醒” 、天然丹霞《玩珠吟》其二“ 识得衣中宝, 无明醉自惺” 以及白居易《船夜援琴》“ 心静即声淡, 其间无古今” 之意。苏轼词中的“ 人间今古”即是佛经中所说“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空中无色”之世界。也就是船子禅师其三十三首所说的“ 无踪无迹乐悠悠” 、“ 身放荡, 性灵空, 何妨南北与西东”的现象界。即东坡自己说的“ 尘心消尽道心平。江南与塞北, 何处不堪行。” (《临江仙》)
总之, 如果说渔父从酒醉到醒后是站在二元对立的世界, 那么, 从酒醒还醉到醉还醒则是表现了从法界至于现象界之过程。渔父饮、醉、醒都是为官人开的所谓“ 方便法门” 。前者意味着禅师“ 没踪迹” 之处的圣谛绝对境界, 后者“ 没踪迹处莫藏身”则表明禅师不离世俗而对官人随机示法的古今之道场, 是渔父所藏身之处, 也是东坡作为船夫施行摆渡官人的世界。这个世界没有彼此官人和渔父之不二境界, 也是没有古今之无差别世界。
其四
渔父笑, 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江边骑马是官人, 借我孤舟南渡。
此首是东坡“ 渔父词” 的特别之所在, 因为除他和船子外, 其他任何人的“ 渔父词” 都看不到这样的涉世精神。
船子禅师的积极涉世随处可见, 如“ 水色山光处处新, 本来不俗不同尘。著气力, 用精神, 莫作虚生浪人”等等, 这种进取处世的态度也体现在东坡渔父词中“ 江边骑马是官人, 借我孤舟南渡” ,其中“ 南渡” 虽见于《楚辞· 九章· 哀郑》“ 当陵阳之焉至兮, 森南渡之焉如”但与东坡此词词意无关。因此, “ 南渡”疑为即佛典中所说“ 南阎浮提, 同业众生”之意。“ 南阎浮提’嗜原本是指印度之地, 后则指人间世界。阎浮, 梵语, Jambu乃树之名。提, 梵语devipa, 洲之意。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之南洲, 故又称南阎浮提。其住民勇猛强记而能造业行、能修梵行、有佛出其土, 此三事胜于其他三洲及诸天。此说法虽有牵强附会之嫌, 但从渔父要去的方向“ 南” , 还是可以说通的。
再看“ 骑马” 句, 从禅诗所说的“ 骑驴觅驴” 皆是向外觅功夫, 佛家要求结筏渡河 , 已到彼岸人休恋筏, 何况骑着马怎会渡江呢那就总是痴顽汉。毫无疑问, 这里的官人属于同业众生, 是渔父济度的对象。南渡隐喻着渔父把官人超度到理想世界。
这里的渔父, 内外行色皆不露, 不仅非常逼真地描绘了渔父的人格美, 也和船子禅师渔父词二十五“逐块安适自得追欢不识休, 津梁津梁,原意指“桥”,借指为官。浑不挂心头。霜叶落, 岸花秋, 却教渔父为人愁”之境界同。“ 芦花”之意象只见于禅师渔父词三十六“ 拆芦花, 谁言埋没在烟霞” ,“ 拆芦花”来自于达摩渡江的故事, 代表舟筏, 东坡“ 借我孤舟南渡”化用了此意。
东坡笔下渔父的形象正是理想化的自我写照。东坡颇具慈悲心, 东坡词中渔父是大乘菩萨的理想形象, 又是自我写照。他不仅寄托了东坡自己没离开现世而“ 上求菩提, 下化众生” 积极的人世态度,并且阐述了在官场内默默无言地于醉醒中热衷于自己事业的卓越思想, 提高了佛家渔父词之地位。在艺术上, 苏东坡渔父词妙处在于借用了禅家渔父的形象而不用佛语, 使禅与词紧密结合, 从而大大开拓了词境。
驴与成语?
⑴ 关于老虎和驴的成语
黔驴技穷
qián
lǘ
jì
qióng
近义词:
无计可施、束手无策、黔驴技尽
反义词:
神通广大、力大无穷
用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解释:
黔:今贵州省一带;技:技能;穷:尽。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出处:
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⑵ 驴的成语有哪些
三纸无驴:形容写文章废话连篇,不得要领。
黔驴之计: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骑驴觅驴:骑着驴去找别的驴。原比喻一面占着一个位置,一面去另找更称心的工作。现多比喻东西就在自己这里,还到处去找。
黔驴技孤: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同“黔驴之技”。
骑驴倒堕:形容太平之世。
骑驴索句:后用为苦吟的典故。
驴唇马嘴:比喻说话写文章,前言不搭后语,前后矛盾。
驴鸣犬吠:如同驴叫狗咬一般。形容文字言语拙劣。
驴前马后:比喻一切受人支配。
驴唇马觜:指胡扯,瞎说。
驴鸣狗吠:形容文字言语拙劣。同“驴鸣犬吠”。
驴年马月:不可知的年月。
驴心狗肺:比喻人心凶狠恶毒。
博士买驴:博士买了一头驴子,写了三纸契约,没有一个“驴”字。讥讽写文章长篇累牍而说不到点子上。
卸磨杀驴:把拉完磨的驴卸下来杀掉。比喻把曾经为自己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
黔驴之技: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
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借坡下驴:凭借有利的地势下驴。比喻利用有利条件行事。
非驴非马:不是驴也不是马。比喻不伦不类,什么也不象。
⑶ 关于“驴”的成语和故事
黔驴技穷
词语解释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讽刺一些虚有其表,外强中干,无德无才的人。
字词解释黔:指当时的黔中道,主要包括今天的贵州省中部-北部、重庆南部和湖南西北部,治黔州(今重庆市黔江县)。技:技能
成语性质贬义词
成语用法属于主谓短语;作主语、宾语。
近义词 无计可施、束手无策、黔驴技尽、江郎才尽 ,.黔驴技穷. 黔驴之技. 庞然大物
反义词 神通广大、力大无穷 成语出处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唐
⑷ 和驴相关的成语
黔驴技穷 [qián lǘ jì qióng]
生词本
基本释义
黔:今贵州省一带;技:技能;穷:尽。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贬义
出 处
寓言故事见唐·柳宗元《黔之驴》。
⑸ 驴和女人打一成语
卸磨杀驴
[读音][xiè mò shā lǘ]
[解释]磨完东西后,把拉磨的驴卸下来杀掉。比喻把曾经为自己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
[出处]刘绍棠《狼烟》:“只怕归队以后;打下萍水县城;他就得卸磨杀驴。”
[例句]封建帝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对于帮助自己篡权夺位的人,往往采取~的手段来处置。
[近义]兔狗烹恩将仇报得鱼忘筌鸟尽弓藏兔尽狗烹翻脸无情得鱼忘荃过河拆桥
[反义]感恩戴德一往情深感恩报德
⑹ 驴的成语有那些
卸磨杀驴[ xiè mò shā lǘ ]
生词本
基本释义详细释义
[ xiè mò shā lǘ ]
磨完东西后,把拉磨的驴卸下来杀掉。比喻把曾经为自己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
出 处
刘绍棠《狼烟》:“只怕归队以后;打下萍水县城;他就得卸磨杀驴。”
例 句
封建帝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对于帮助自己篡权夺位的人,往往采取~的手段来处置。
⑺ 关于牛和驴的成语
卸磨杀驴 读音:xiè mò shā lǘ 解释:把拉完磨的驴卸下来杀掉。比喻把曾经为自己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
⑻ 关于驴与雪的成语
骑驴吟灞上 骑驴风雪中 驴头不对马嘴 骑驴索句
骑驴倒堕 驴心狗肺 驴年马月 驴鸣狗吠
驴唇马觜 黔驴之技 黔驴技孤 卸磨杀驴
三纸无驴 骑驴觅驴 黔驴之计 黔驴技穷
驴前马后 驴唇不对马嘴 驴鸣犬吠 好心做了驴肝肺
非驴非马 博士买驴 驴唇马嘴 借坡下驴
⑼ 关于驴的的成语
黔驴技穷
黔驴技穷是一个成语,读音是qián lǘ jì qióng,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出自唐·柳宗元的《三戒·黔之驴》。
一个人骑驴成语
一个人骑驴成语, 一个人骑驴想着马是什么成语
骑马找马:基本解释:骑着马去找别的马。原比喻一面占着一个位置,一面去另找更称心的工作。现多比喻东西就在自己这里,还到处去找。
拼音读法:qí mǎ zhǎo mǎ
使用举例:他得一边儿找事,还得一边儿拉散座;~,他不能闲起来。(老舍《骆驼祥子》一)
近义词组:骑驴找驴
使用方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人
一个人骑驴下山打一成语3骑马找马
骑马找马:骑着马去找别的马。
原比喻一面占着一个位置,一面去另找更称心的工作。现多比喻东西就在自己这里,还到处去找。
3.例句:他得一边儿找事,还得一边儿拉散座;~,他不能闲起来。(老舍《骆驼祥子》一)。
4.明·洪应明?《菜根谭·求心内佛,却心外法》 才就筏便思舍筏,方是无事道人;若骑驴又复觅驴,终为不了禅师。
一个人骑着驴子是什么成语骑驴觅驴 [qí lǘ mì lǘ]
基本释义
骑着驴去找别的驴。原比喻一面占着一个位置,一面去另找更称心的工作。现多比喻东西就在自己这里,还到处去找。
出 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志公和尚大乘赞》:“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
成语骑驴什么马骑驴觅驴
读音:qí lǘ mì lǘ
解释:骑着驴去找别的驴。原比喻一面占着一个位置,一面去另找更称心的工作。现多比喻东西就在自己这里,还到处去找。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诵经不不见有无义,真似骑驴更觅驴。
一个人手拿鞭子骑着驴(打一成语)“鞭打快驴”。骑驴的人没有拿着书本,所以“骑驴看唱本”不贴切,而且这是歇后语,不是成语啊!我的解答就是“鞭打快驴”! (退休老师为你解答并祝你春节快乐)
成语猪骑驴是什么牧猪奴戏、
人怕出名猪怕壮、
泥猪疥狗、
泥猪瓦狗、
猪朋狗友、
指猪骂狗、
狗猪不食其余、
泥猪癞狗、
猪卑狗险、
猪突豨勇、
一龙一猪
骑驴找驴的成语故事骑着驴去找别的驴。原比喻一面占着一个位置,一面去另找更称心的工作。现多比喻东西就在自己这里,还到处去找。
从前有个叫王三的人,想做生意挣大钱。他拿了一笔钱,高高兴兴地来到了集市上。
王三心想:“这些小毛驴看上去不错。不如买几头回去。”他就问老板:“ 老板,我想买几头驴回家去卖,能不能赚钱啊?”老板回答:“当然能赚钱了!赚不到钱,你再回来找我!”
王三听老板这么一说,就痛痛快快地买下了五头小毛驴。王三骑上小毛驴乐颠颠地往家走。
他一边走一边想:“我回家把驴卖了,赚到了钱,家里人都得佩服我。”他一边走一边寻思着:“这五头驴能赚……啊?一、二、 三、 四。怎么只剩下四头驴了?!”
他连忙又数了一遍:“一、二、三、四、五。哎?奇怪了!没少啊!是五头驴。刚才我眼花了,明明是一、二、三、四……啊?怎么又少了一头驴?!”
他急忙又数了一遍:“一、二、三、四、五。奇怪,是五头啊!哦……只要我骑上驴就会少一头!”
最后,他想了一下说:“嗯,算了,我不骑驴了。这样就不会少了!”
一个人骑在 成语走马观花
zǒu mǎ guān huā
解释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出处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结构连动式。
用法含贬义。一般作谓语、状语、宾语。
近义词浮光掠影、蜻蜓点水
反义词下马看花、入木三分、鞭辟入里
辨析~与“浮光掠影”有别:~侧重于形容匆忙;“浮光掠影”侧重于形容浮浅。
例句马上就进考场了;他只得~地翻了一遍课本。
人能和毛驴照相吗?毛驴是鬼吗?
1、当然可以一起照相。毛驴是家畜,由野驴驯化而来,帮助人类劳作,从来不是鬼。从唯物论观点看,世界上根本没有鬼。除了和猛兽合影需要安全保障措施外,人可以和任何动物合影。
2、毛驴的形象似马,多为灰褐色,不威武雄壮,它的头大耳长,胸部稍窄,四肢瘦弱,躯干较短,因而体高和身长大体相等,呈正方型。颈项皮薄,蹄小坚实,体质健壮,抵抗能力很强。驴很结实,耐粗放,不易生病,并有性情温驯,刻苦耐劳、听从使役等优点。
3、与毛驴有关的故事可不少:古文有《黔之驴》,从而引出成语“黔驴技穷”,另外有“就坡下驴”,“非驴非马”,“驴头不对马嘴”,“骑驴觅驴”等成语,是否发现和驴子有关的文学运用都相当幽默呢?
所以完全不用担心驴子和“鬼”有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