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冯唐易老什么意思

2.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

3.介之推不言禄成语故事_成语“介之推不言禄”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4.按甲寝兵的成语典故

5.萧何月下追韩信典故

冯唐易老什么意思

论功行赏的典故-论功行赏的典故是什么

形容老来难以得志,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一起说的原因:

冯唐易老”和“李广难封”这两件史实,都发生在汉朝,都和汉武帝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有关.前者是他想用冯唐而为时巳晚,后者的赏罚不明他是难辞其咎的.这两件令人叹惋的故事,反映了“家天下”的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才、浪费人才和用人的主观随意性.他们的“求贤”“访贤”是出于“权欲”的需要,他们的“论功行赏”只不过是施展“权术”的一个虚伪口号,而“圣心好恶”才是对臣下行赏贬谪的标准.这是封建社会的一大痼疾,也是造成“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

出处:《张释之冯唐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传,本篇出自《史记》卷一百二的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扩展资料:

《张释之冯唐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传,本篇出自《史记》卷一百二的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张释之、冯唐都是汉文帝时杰出之士。他们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敢于坚持正确意见,批评最高统治者,这些都是令人折节佩服的。司马迁对他们充满景仰之情,才由衷地称许他们的言论是“有味哉!有味哉!”。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重点是写张释之、冯唐,但也一笔关涉两面,他们两人所以能显示出自己品格的卓异,是因为他们遇到了“从谏如流”的汉文帝。

该传在写作上也能体现司马迁的风格,在朴实的叙写中,蕴蓄着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一些细节之处也能作栩栩如生的描写,特别是一些人物的对话,更能使传文有着强烈的文学性,显示其独有的性格特征,如对张、冯二人的犯颜直谏和汉文帝的勇于纳谏,都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张释之冯唐列传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有哪些呢?下面我收集了一些关于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绝缨)

 ?绝缨?这个典故源于汉代刘向的《说苑?复恩》。

 楚庄王一次平定叛乱后大宴群臣,宠姬嫔妃也统统出席助兴。席间丝竹声响,轻歌曼舞,美酒佳肴,觥筹交错,直到黄昏仍未尽兴。楚王乃命点烛夜宴,还特别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文臣武将们敬酒。

 忽然一阵疾风吹过,筵席上的蜡烛都熄灭了。这时一位官员斗胆拉住了许姬的手,拉扯中,许姬撕断衣袖得以挣脱,并且扯下了那人帽上的缨带。许姬回到楚庄王面前告状,让楚王点亮蜡烛后查看众人的帽缨,以便找出刚才无礼之人。

 楚庄王听完,却传令不要点燃蜡烛,而是大声说:?寡人今日设宴,与诸位务必要尽欢而散。现请诸位都去掉帽缨,以便更加尽兴饮酒。?

 听楚庄王这样说,大家都把帽缨取下,这才点上蜡烛,君臣尽兴而散。席散回宫,许姬怪楚庄王不给她出气。楚庄王说:?此次君臣宴饮,皆在狂欢尽兴,融洽君臣关系。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责任,加以责罚,岂不大煞风景?许姬这才明白楚庄王的用意。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绝缨宴?。

 七年后,楚庄王伐郑。一名战将主动率领部下先行开路。这员战将所到之处拼力战,大败敌军,直杀到郑国国都之前。战后楚庄王论功行赏,才知其名叫唐狡。他表示不要赏赐,坦承七年前宴会上无礼之人就是自己,今日此举全为报七年前不究之恩。

 智慧小语:楚庄王一时的忍让宽容,无形中却救了自己一命。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用宽容照见人生,人生往往会回报给自己更美丽的康庄大道。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朱冲送牛)

 晋代有个人叫朱冲,他从小就待人宽厚,特别有智慧,但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上学读书,只好在家种地放牛。隔壁有个人心地很坏,平时好占便宜,三番五次地把牛放到他家的地里吃庄稼。朱冲看到后,不但不发脾气,反而在收工时带一些草回来,连同那吃庄稼的牛,一起送回主人家,并说:?你们家里牛多草少,我可以给你们提供方便。?那家人一听,又羞愧又感激,从此再也不让牛去糟蹋庄稼了。朱冲的待人厚道,赢得了乡邻的一片赞扬。

 智慧小语:朱冲礼让恶邻,厚德载物,使周围的风气发生很大变化,乡里路不拾遗,村落没有行凶的恶人,这就是仁者风范。人格贤善,自然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周处除三害)

 三国时有个人叫周处,他在义兴非常出名。当然他出的不是美名,而是恶名。因为他个子比较高,从小就了父亲,没有读书的机会,人很野蛮,动辄就用拳头打人,老百姓都害怕他。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再加上周处,这三者一起危害百姓,当地称之为?三大祸害?。

 后来有人想了个办法,劝说周处去杀猛虎和蛟龙,希望三个祸害通过内战互相残杀。于是周处立即杀了猛虎,又下河去斩蛟龙。周处同蛟龙一起搏斗,三天三夜都没有出来,当地百姓都认为他了,高兴地对此表示庆贺。结果周处杀蛟龙后,从水中出来了,听说乡人为自己已而庆贺,方知大家把他当作祸害,因此有了悔改之意。后来他寻访有修养的名人陆云,听从他的教导,洗心革面、改过自新,最终成了非常了不起的忠臣,为老百姓做了很多有利的事情。

 智慧小语:人哪有不犯错误的,一个人首先应该知惭有愧,方能悔过自新。有愧即是指对那些下劣诸辈及其所行之恶劣事情,生起极大的忧愁心与厌烦心。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学无止境)

 苏东坡从小就喜欢读书,他天资聪明、过目不忘,每看完一篇文章,便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经过几年苦读,他已是饱学之士。一天,他乘着酒兴,挥笔写了一副对联,命家人贴在大门口。上面写到:?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

 过了几天,苏东坡正在家看书,忽听仆人通报门外有人求见。他出来一看,是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老太太指着门上的对联,问他:?你真已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了吗?

 苏东坡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傲慢地说:?难道我能骗人吗?

 老太太从口袋里摸出一本书,递上前说:?我这里有本书,请帮我看看,上面写的是什么?

 苏东坡接过书,从头翻到尾,又从尾翻到头,书上的字竟一个也不认得。他不禁羞愧万分,觉得自己说的大话太丢脸,伸手想把门上的对联撕掉。

 老太太忙上前阻止:?慢!我可以把这副对联改一下。?于是在每句前面各添两个字,改成:?发愤读遍天下书,立志识尽人间字,?并谆谆告诫:?年轻人,学无止境啊!?

 智慧小语:我们暂时拥有了人身,但凡夫的想法没什么恒常可信的,故一定要夜以继日勤奋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在求学的过程中,也要记住?学无止境?这句话,万万不能骄傲自满、得少为足。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管鲍之交)

 春秋时鲍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二人相知很深。

 他们俩曾经合伙做生意,一样地出资出力。分利的时候,管仲总要多拿一些。别人都为鲍叔牙鸣不平,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贪财,只是他家里穷呀。

 管仲几次帮鲍叔牙办事都没办好,三次做官都被撤职。别人说管仲没有才干,鲍叔牙又出来替管仲说话:?这绝不是管仲没有才干,只是他没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机会而已。?

 更有甚者,管仲曾三次被拉去当兵参加战争而三次逃跑,人们讥笑地说他贪生怕。鲍叔牙再次直言:?管仲不是贪生怕之辈,他家里有老母亲需要奉养啊!?

 后来,鲍叔牙当了齐国公子小白的谋士,管仲为齐国另一个公子纠效力。两位公子在回国继承王位的争夺战中,管仲曾驱车拦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带。小白弯腰装,骗过管仲,日夜驱车抢先赶回国内,继承了王位,称为齐桓公。公子纠失败被杀,管仲也成了阶下囚。

 齐桓公登位后,要拜鲍叔牙为相,并欲杀管仲报一箭之仇。鲍叔牙坚辞相国之位,并指出管仲之才远胜于己,力劝齐桓公不计前嫌,用管仲为相。齐桓公于是重用管仲,果然如鲍叔牙所言,管仲的才华逐渐施展出来,终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智慧小语:心胸狭窄、智慧薄劣的人常常会辨别:这是朋友,那是敌人。智者却一视同仁,慈悲一切众生,因为朋友和敌人两者之间谁有利益还不一定。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司马迁发愤著《史记》)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他本是宫中的藏书官吏,以此他博览群书,发心撰写《史记》。凡书中有遗漏和残缺不全者,他便上山下乡深入百姓中间去采访讨教。就在他的巨著即将完工之时,不幸被国王发现,国王惧于将历代帝王的丑事传扬人间故将司马迁治罪,并将他的《史记》毫无遗余地焚毁,革掉官职,令其于刑和宫刑中任选一种处罚方式。

 周文王被纣王关在牢里,纣王还残酷地了文王的儿子,并且将他儿子的肉做成肉酱让他吃,文王仍能忍受这么巨大的痛苦而在牢中写下了《周易》这部书;孔子一生困厄不得志,但他却孜孜不倦地教育学生,并且写下了《春秋》一书传于后世;左丘明两只眼睛全瞎了,还以巨大的毅力写成了《国语》;屈原遭人排挤诬陷,楚王一点也不了解他的一片爱国之心,反而将他流放,他却写出了名著《离骚》;孙膑遭朋友庞涓陷害,被砍掉了两脚的膝盖骨,还能忍辱负重,写出了《孙子兵法》。

 司马迁曾想一了之,但又想到历史上的这些伟人都能不顾自己个人的不幸而发愤著述,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志愿,便饮恨含悲选择了宫刑。他仅凭记忆重写《史记》,终于令这部光辉巨著留芳于世。

 智慧小语:司马迁抛弃了个人的悲痛与屈辱,完成了自己的宏愿。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值得学习。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拒绝奉承)

 宋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的著名大臣,以刚正不阿著称。

 有一天,一个人转交给宋璟一篇文章,并对他说:?写文章的人很有才学。?宋璟是一个爱才之人,马上就读起这篇文章来。开始时,他一边读一边赞叹:?不错,真是不错!应该重用。?

 可是读着读着,宋璟的眉头皱了起来。原来这个人为了巴结宋璟,在文章中对他大加吹捧,这让宋璟很生气。

 后来,宋璟对送文章的人说:?这个人的文章不错,但品行不端,想靠巴结来升官,重用他对国家是绝对没有好处的。?因此就没有推荐这个人做官。

 智慧小语:识人难,识己更难。在称扬和赞叹面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对自己客观的认知,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情。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忘我之境)

 《庄子》中有一个故事说:有个普通的木匠叫梓庆,他平时帮人家做的,就是祭祀时挂钟的架子。虽然这是个很简单的活,但他做出来的架子,人人见后惊为鬼斧神工,觉得那上面野兽的形状,宛如真正的走兽一般栩栩如生。后来当地的国君知道他的手艺之后,专门唤他来问其中的窍诀。梓庆很谦虚,他说:?我一个木匠,哪有什么窍诀啊。如果你一定问,我就跟你说说:无非是我在做任何一个架子之前,首先要守斋戒,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在斋戒的过程中,到第三天的时候,我可以'忘利?,把那些为自己得到功名利禄的念头全部扔掉;到了第五天的时候,我可以'忘名?,别人对我赞叹也好、诽谤也罢,我都已经不在乎了;到了第七天的时候,可以达到'忘我?之境。有了这样的心态,我就拿上斧子进山。进山以后,因为我的心很清净,哪些木头天生长得像野兽,一眼就会看到,然后把木头砍回来,随手一加工,它就成为现在的样子。我做的事情无非是以天合天,这就是我的窍诀。?

 智慧小语:我们做事不成功,要么是为名,要么是为利,要么是为自己的事情,有了这些障碍以后,心就静不下来,言行举止也跟着左右摇摆,甚至跟别人吵架争执。但若行为如理如法,就像日月在空中自由运行一样,我们可以逍遥自在地承办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事业,不会遭遇任何违缘。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六尺巷)

 据说出在清代康熙和雍正年间的桐城人张廷玉,他是满清入关后,父子入阁拜相的汉人。当年张廷玉在家乡盖相府时,邻居与他家争三尺地。官司打到县衙里,张家总管便立即写信到京城里告知相爷,希望相爷写封信给县令关照一下。张廷玉看完信后,在原信上批了一道诗寄回:?千里求书为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接到回音,总管立即吩咐让了三尺地出来,邻居一见也让出三尺地来,于是留下六尺空地,成为人人都能通行的一条巷道,后称为?六尺巷?。由此张廷玉名声大震,倍受乡邻的称赞。

 智慧小语:居高位者皆应具有宽广的胸襟,深明大义,不吝啬琐碎财物。轻财而喜布施的人,其地位修行会更加稳固。当地位、财产、名声、境界、健康、才华、智慧等样样具足时,不要趾高气扬,此时应该想到,所拥有的这些世间福报看起来很美好,但再过一段时间肯定荡然无存,没有什么可傲慢的,应尽力布施以利益他人。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疼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要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的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智慧小语:现在很多人每天要么散乱,要么昏沉,要么随着烦恼转,情绪不稳定是最大一个毛病。学习应该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甘罗拜相)

 秦嬴政年幼时,虽称为王然无实权,国家的命运全都操纵在吕不韦的手上,而吕是一个奸险歹毒且嫉妒心极重之人。甘罗的爷爷原本也是朝中丞相,因某事得罪了吕不韦而被刁难。吕不韦限他于八天之内送上公鸡蛋,否则将受罚遭杀。爷爷归家愁眉不展,小甘罗问明情况后说:?爷爷不必忧愁,我自有妙计。?第八日,甘罗不惊不诧地替爷爷上朝去了。朝中众人见来了位乳臭未干的小童,甚觉怪异,互相议论嘲笑着。甘罗却处之泰然正色道:?我虽不是朝廷中人,但此次是专程来替爷爷请假的,因为我爷爷今天在家生小孩,故不能上朝。?众人一听不禁哈哈大笑:?男人怎么能生孩子,简直是无稽之谈。?甘罗莞尔一笑:?既然男人不能生孩子,那么公鸡又岂能生蛋?王臣上下无不惊叹甘罗的聪明才智,唯有吕不韦怀恨于心,本欲置甘罗爷爷于地,想不到其孙子更厉害,便假意赞叹,而于心中又思计谋。当时正好需要人才出使敌国谈判,否则将起战争。吕不违则委派甘罗出使并许诺事成之后,封他为上卿。甘罗以惊人的智慧圆满地完成了使命,令敌我双方握手言和。自当上卿以后,甘罗备受秦嬴政的赏识,吕不韦嫉妒之火却从未熄灭,反而越来越炽盛,最后奸计得逞迫使年仅十二岁的甘罗服盐身亡。

 智慧小语:嫉妒之心,人皆有之,看见别人的财富、地位、名誉、相貌等优于自己皆不堪忍,非但不赞叹别人的功德成就,反而竭力去损毁别人。一个人无论多么有能力、才华,倘若依靠一个嫉妒心强的人,在他面前是不可能功成名就的。选择依靠处应观察其德行,若是嫉妒心重者一定要舍弃、远离。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猿垂乳子)

 武平出产一种猿猴,它身上的毛像金丝一样闪闪发亮,非常漂亮。小猴的色彩尤为奇异,它们性情驯顺,总不离开母猴。母猴机敏难以捕捉,猎人就用毒药涂在箭头上,伺机射杀母猴。

 母猴受伤后知道自己不行了,就把乳汁洒在林中让小猴吃,洒完后即气绝身亡。猎人剥下母猴的皮,对着小猴鞭打,小猴见了就会悲鸣着爬下树,束手就擒。每天晚上,小猴都要枕着母皮才能入睡,有的甚至抱着母皮跳着扑地而。

 智慧小语:母猴与小猴,无论生都相互眷恋,它们的慈爱与孝义都到了极处。猎人为了捉到小猴,先用毒箭射杀其母,天下没有比这更狠心的了!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鳝护子)

 中国古代,有一位名叫周豫的读书人。有个朋友送了条他最爱吃的鳝鱼。刚巧这一天闲来无事,周豫一时技痒,便想亲自动手,试试自己久未展露的手艺,煮上一锅清炖鳝鱼汤来尝尝。

 周豫把鱼放入锅中,只见那些鳝鱼仍自由自在地在锅子里游着,在锅底下用小火缓缓加热,水温逐渐变高,鳝鱼在锅中丝毫未觉水温的变化,慢慢地就会被煮熟了,这就是周豫过人的厨艺所在。据说,用这方式煮熟的鳝鱼,因为不会经历被杀的过程,没有挣扎,所以肉质也就不会紧绷,相对地口感自然好上许多。

 随着那一锅汤慢慢煮沸了,周豫将锅盖掀起来看看,却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锅中有一条鳝鱼的身体竟然向上弓起,只留头部跟尾巴在煮沸的汤水之中。这条身体弓起的鳝鱼,整个腹部都向上弯了起来,露出在沸汤之外,一直到了,身体犹然保持弯起的形状而不倒下。

 周豫看到这种情形,心中感到十分好奇,便立刻将这条形状奇特的鳝鱼捞出汤中,取了一把刀来,将鳝鱼弯起的腹部剖开来,想要看个清楚,它究竟为何要如此辛苦地将腹部弯起。在剖开的鳝鱼腹中,周豫惊奇地发现,那里面竟藏着满满的鱼卵,数目之多,难以计算。

 原来,这条母鳝鱼为了保护肚子里的众多鱼卵,情愿将自己的头尾浸入沸汤之中,直至亡。护子心切而将腹部弯起,得以避开滚热的汤水。

 智慧小语:所有的众生在做了母亲之后都会这样义无反顾的保护自己的孩子,甚至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令人为之动容。我们可以更慈悲一点,为了母亲,也为了孩子。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母鹿断肠)

 晋朝有个叫许真君的少年,喜好打猎。

 有一天,他上山打猎,射中了一只小鹿,却见母鹿奋不顾身地奔向小鹿,不断以舌舔抚小鹿的伤口,似有无限的悲伤,不久母鹿也倒地而。

 许真君感到非常奇怪,母鹿并未中箭,何以会去?便将二鹿带回,剖开母鹿胸腹部,发现肝已尽碎,肠寸寸断。他见此惨状,大为感动,痛哭流涕,悔恨不已,于是折毁弓箭,立誓永不打猎。

 智慧小语:一切物类皆有母子之爱,当生离别之际,肝肠是何等的痛苦!母鹿因为爱子情深,所以不忍抛弃中箭的小鹿而逃,又因为过度悲伤小鹿之,以致肝碎肠断。世间还有比此更悲惨的事吗?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不贪为宝)

 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叫子罕的官员,他品德高尚,为政清廉,从不接受别人的礼物,在百姓中很有威望。有一次,一个宋国人怀藏宝玉,兴冲冲地找到子罕说:?小人专程来给大人献宝,请大人收下。?子罕接过宝玉看了看说:?你还是拿走吧,我不能收。?献福人以为子罕不识货,子罕却笑着说:?我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假如你将玉给了我,我们两人岂不都失去了宝。?献宝人听后十分震憾和惭愧。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意思是说: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现,大家自然敬畏他,因为他说话公正无私没有隐瞒,又不讨好他人。所以大家才会起敬畏之心。内心的珍贵,品德的高尚,往往是学会做人的基础。不贪是宝,守德一样是宝。

介之推不言禄成语故事_成语“介之推不言禄”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介之推是晋国公子重耳手下的谋士,在拥立重耳登上国君宝座一事上,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重耳在论功行赏时,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表白自己的功劳,介之推却在旁边一言不发。封赏时,重耳一时疏忽,竟忘记了介之推。

回到家里,介之推对母亲说:“晋献公共有九个儿子,现在,除重耳外,都了。重耳之所以当上国君,有各种原因,而一些人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真是天大的笑话!如果一个人拿了别人的东西,就叫做‘盗’的话,那么,贪图拥立国君的功劳,又叫什么呢?”母亲说:“你在私下怨恨,又有什么作用呢?不如向国君说明。”介之推说:“争着表白自己的功劳,实在是一种可耻的行为,我又何必效仿呢?”母亲说:“既然如此,我们干脆隐居起来吧。”

后来,晋文公重耳发现介之推不见了,一了解,才知他因受了委屈而隐居了。晋文公感到无比的惭愧:我患难时得到他帮助,现在却把他忘记了!因此,晋文公派人四处查访。后来,了解到介之推隐居在绵山之中,他请求介之推返回。但是,介之推反而逃往深山,不久,在山中。晋文公知道后,内疚地说:“这是我的错误啊!”为了表示不忘恩负义,晋文公就把绵山一带的土地都作为祭祀介之推的地方。

含义及用法:后人用“介之推不言禄”这一典故表示某人不居功骄傲。

按甲寝兵的成语典故

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傅干》:“愚以为且按甲寝兵,息养军士,定土分封,论功行赏。若此,则内外之心固,有功者劝,而天下知制矣。”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且宜增修文德,按甲寝兵,息军养士,待时而动。”

萧何月下追韩信典故

萧何月下追韩信典故内容如下:

萧何月下追韩信”是中国经典的历史故事,故事梗概是这样的:话说在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仗剑先投奔项梁,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一直不被重用,于是韩信想离开项羽前去投奔刘邦。

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此意愿,为萧何所赏识。刘邦正在去南郑途中,韩信思量自己可能难以受到刘邦的重用,中途就离去了,萧何发现后就一路追赶把他叫了回来,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刘邦重用了韩信,韩信从此成为刘邦争夺天下不能缺少的大将。

这就是小说和戏剧中经常演绎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天才也要有伯乐,没有机遇金子也发不了光。

萧何月下追韩信典故暗评

需卦比喻事物发展都要适合时机,对时机的到来,需要等待。但等待有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场合,就如天上聚集着的云,何时可化成雨,降落何处,这需要一个契机,也就是需要有相互作用的条件。

韩信是历史上有名的军事指挥家,至今还传颂“韩信用兵,多多益善。”但他的才干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艰难的成长岁月中磨炼出来的。

这位从小失去父母的穷孩子,由于发愤努力,攻书练武,练就一身本领,但投奔项梁,没有得到重用,在项羽手下,也得不到重视。再到刘邦处,开始时,同样不被重用。幸得萧何知道他的才能。才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重视人才之举。

这典故以需卦的释义来论,说的是事业发展要靠人才,国家要发展,企业要创利润,首先需要大批品学兼优的人才,但搜集聘用人才,养贤纳士,需要先付出代价,并且要有“伯乐”识别,要有高薪养给。做出了贡献,要论功行赏。所以需卦第五爻说:“需于酒食,贞吉。”——要有酒食招待,等候才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