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其道而行之的诗句-反其道而行之的事例
1.孝武帝命宇文泰勤王,宇文泰表忠心无行动,结果孝武帝反其道而行
2.甄嬛到底用了什么方法,每次都把皇上吃得的?
3.关羽的故事,要短一点,不要成语
4.唐朝因此衰亡,宋朝借鉴教训,反其道行之,为什么结局殊途同归?
5.讲讲的故事
6.逆向思维的例子
孝武帝命宇文泰勤王,宇文泰表忠心无行动,结果孝武帝反其道而行
公元534年,北魏名将贺拔岳和他的老战友侯莫陈悦在高平(今宁夏固原)会面时,突然被侯莫陈悦暗杀。
贺拔岳和侯莫陈悦都是当年跟随骠骑将军尔朱天光从洛阳西进关中的大将,两人一同南征百战,一同跟随尔朱天光拼搏创业,从数千人的孤军发展到雄踞关陇各地的数万人。尔朱天光后,这支庞大的精锐就分别由贺拔岳和侯莫陈悦两人率领,因此,贺拔岳和侯莫陈悦成了关陇两强。
侯莫陈悦为何杀贺拔岳还是个迷,有说是高欢的离间计,可是这种说法并没有直接证据;非常大的可能是侯莫陈悦本来就想杀贺拔岳,高欢的人一阵耳旁风,侯莫陈悦就顺势而为。
自古一山不容二虎,其实贺拔岳的部下也曾力劝他杀侯莫陈悦,只是因为贺拔岳看不起侯莫陈悦才没有下杀手。
相比贺拔岳,侯莫陈悦的能力和胆识都稍逊一筹,因此他本人没有被贺拔岳放在眼里。贺拔岳在侯莫陈悦面前也不设防,正因为不设防,贺拔岳也才能被侯莫陈悦所杀。
因此,侯莫陈悦杀贺拔岳只是比贺拔岳先下手而已,并没有失算,可是他却不知道如何善后,居然对贺拔岳留下的那支群龙无首,唾手可得的军队听之任之。
贺拔岳留下的这支精锐,被同时具有战略眼光的北魏皇帝孝武帝元修和丞相高欢看中。孝武帝派了武卫将军元毗前往接收,打算把这支军队带回洛阳,高欢则派了大将侯景前往,要把这支军队带回晋阳。
可是,这支军队最终成了谁都意想不到的宇文泰囊中之物。
宇文泰掌握了这支军队,也就不由自主地进入了北魏皇帝孝武帝的视野。
孝武帝之所以需要贺拔岳的军队,是因为他想用这支军队和权臣高欢抗衡。虽然这支军队到了宇文泰手里,毕竟宇文泰还是他的臣子,因此他要用宇文泰和高欢抗衡,不仅要用宇文泰,还要用侯莫陈悦。
孝武帝对宇文泰说: “卿可为大都督,即相统领。知欲渐就东下,良不可言。今亦征侯莫陈悦士马入京。”
孝武帝向宇文泰表达了三点意见:1、正式任命宇文泰为大都督,填补贺拔岳的位置;2、命令宇文泰立刻东下洛阳;3、也命侯莫陈悦东下洛阳。
孝武帝非常迫切地需要关陇两强的宇文泰和侯莫陈悦两支军队帮他打高欢。
宇文泰则根本不会理睬孝文帝的东进命令,因为他当初为贺拔岳制定的战略就是统一关陇,建都长安,成就齐桓公和晋文公式的霸业。
况且,宇文泰刚刚掌握了贺拔岳的军队,还没有树立起自己的绝对统帅权,这数万军队无法和高欢手下10万久经沙场的鲜卑武士抗衡。
因此,宇文泰考虑的首要任务就是消灭侯莫陈悦,统一关陇。消灭侯莫陈悦是宇文泰早就定下的目标,当初那位向贺拔岳提出杀侯莫陈悦建议的部下,就是宇文泰。
可是,面对孝武帝的命令,宇文泰该如何做?
面对孝武帝东进的命令,宇文泰打起了侯莫陈悦牌:“侯莫陈悦是有野心的人,他忠良,违背天理,而且不恭诏命,强占关陇地区,早晚必有异图,我现在不敢东进,希望圣上允许我暂缓。”
宇文泰的理由,是侯莫陈悦要造反,因此他不能东进。
孝武帝是有雄才的人,他不希望宇文泰对侯莫陈悦动手,因此又对宇文泰说:“我让侯莫陈悦带军队到洛阳来,如果他不来,我亲自责罚他,希望你不要阻止他过来。”
孝武帝很清楚,此时宇文泰正挡在侯莫陈悦东进的路上,他不放行,侯莫陈悦就过不来。
孝武帝认为自己对宇文泰的说法有理有节,而且有皇帝的权势,不容宇文泰不就范。可是宇文泰并非头脑简单的人,他打定主意不东进,又生一计。
宇文泰先给侯莫陈悦去信,痛斥他杀贺拔岳的行为,之后说自己是一定要杀他的,又说朝廷会让他们两人都回洛阳,他愿意和侯莫陈悦同殿为臣,但是如果侯莫陈悦不奉召,自己立刻就会和他武力相见。
宇文泰这封信是让侯莫陈悦知道,宇文泰不会放过他。
宇文泰提出的两个选择其实根本无法实现。第一个选择,侯莫陈悦已经被他的那封信吓坏了,哪里还敢放弃军队回京城;第二个选择的凉州西域,乃是各民族武装复杂纷乱的地方,根本没有侯莫陈悦的容身之处。因此侯莫陈悦不会答应,宇文泰也就顺理成章地不能带兵东进。
宇文泰这样的应对,让孝武帝再也无话可说,他知道宇文泰铁了心要灭侯莫陈悦,而他只能选择宇文泰。
于是,公元534年3月,宇文泰向孝武帝上表,正式讨伐侯莫陈悦。
由于宇文泰的软,硬实力都超过侯莫陈悦,他的军队比侯莫陈悦强,还有孝武帝的背书,更有为贺拔岳报仇的硬道理,因此仅仅一个月就灭了侯莫陈悦,结果就是收获了侯莫陈悦的军队,独霸关陇。
宇文泰灭了侯莫陈悦之后,在关陇地区,孝武帝手中已经没有可以制约宇文泰的牌,他只能通过加封来笼络,加封宇文泰为“ 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关西大都督、略阳县公,承制封拜,使持节如故 ”。
孝文帝以官方名义确立了宇文泰对关陇的军事统治,因此对宇文泰来说是个大礼。孝武帝送宇文泰如此大礼,还是要宇文泰带兵东进。
孝武帝如此大手笔,宇文泰不能不有所表示,他的投桃报李就是命令前秦州刺史骆超仅率轻骑1千抵达洛阳。
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1千轻骑,却也让孝武帝很高兴,他看到了宇文泰的态度,于是又给了宇文泰一个大礼,封宇文泰为“ 尚书仆射、关西大行台 ”,不仅给了宇文泰对关陇地区的军事权,还给了他行政权。
面对孝武帝的又一个大礼,宇文泰不愿意以他宝贵的军队相报,而是回报以一个传檄天下的文书,表明自己要忠心辅佐魏室,和贼臣高欢势不两立。
宇文泰可以打口水仗,就是不动真格的。
可是宇文泰也觉得老这么被动应对不是办法,因为面对孝武帝的一个又一个攻势,自己总有计穷的时候,于是,他来了一招主动的应对。
宇文泰的主动应对,就是反孝武帝之道而行之,他不去洛阳,而是让孝武帝到他的关中来。
宇文泰的这个主动应对,源于他的将领于谨的主意。
于谨是洛阳本地人,本是尔朱天光的手下,尔朱天光后跟了贺拔岳,贺拔岳后,他就成了宇文泰的麾下。
于谨对时势看得很清楚,他对宇文泰说:“魏室的江山算是到头了,你可以占据秦、汉之地成就事业,现在要做的是让皇帝西迁过来,那时你挟天子以令诸侯,霸业可成。”
其实,于谨的说法,也就是当年宇文泰向贺拔岳的建议。于谨和自己不谋而合,宇文泰自然非常高兴,让于谨到洛阳见孝武帝帮忙促成此事。
于谨建议孝武帝西迁,本是他和宇文泰定下的“ 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大计,可是在孝武帝来说,又不得不认真考虑,主要有三点原因:
1、孝武帝和宇文泰的一来二去,他已经很清楚让宇文泰东进是件难事;
2、宇文泰不断地表忠心,让孝武帝善良地感觉宇文泰是有苦衷的,他的实力还无法和高欢抗衡;
3、由于受到高欢的压力越来越大,孝武帝身边的部分亲信们也都认为,洛阳四面受敌,并非用武之地,因此必须离开洛阳。
现在于谨带着宇文泰的意见来劝孝武帝西迁,很多大臣都认为可行,因为关中有崤山和函谷关的地利,进可攻退可守,可以和高欢抗衡,再者,宇文泰对魏室很忠心,因此去关中可以依靠宇文泰成大事。
东郡太守河东裴侠帅担心宇文泰靠不住,他认为:“宇文泰已经深得三军之心,而且拥有三秦之地,去投宇文泰,恐怕是离开了滚烫的汤,又到了热火里。”可是,担心归担心,裴侠帅本人也提不出更好的办法。
因此,西进关中成了孝武帝的选择。
孝武帝西进关中,又成了送给宇文泰的一个大礼,这个大礼就是他皇帝本人。宇文泰有了孝武帝在手,迅速达成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 ”,成了匡扶魏室的忠臣,而东边的高欢就成了乱臣贼子,相比之下的此消彼长,宇文泰很快就有了和高欢抗衡的资本。
之后,宇文泰终于按计划毒了孝武帝,让 历史 走进了西魏。而宇文氏家族一直控制着西魏的朝政,最终建立了属于宇文氏的北周。
甄嬛到底用了什么方法,每次都把皇上吃得的?
后宫佳丽三千人,皇上只有一个,能做到雨露均沾最好,否则后妃为争宠就会使出各种手段。抛去甄嬛是女主的身份,也抛去她拥有酷似纯元的容貌,甄嬛能在后宫挣得一席之地,其实和她的手段和智慧是密切相关的。
可以这么说,甄嬛这个人物本身就是与众不同的性格,这在原著的很多地方有体现的。众人挤破头入宫,她巴望落选;别人都不敢上前为安陵容讲话,就她敢冲上去,怼得夏冬春哑口无言;甄家的女儿取名都要从玉从女,就她嫌弃非要去了那个玉字改为甄嬛?
也是因为特立独行的性格,使得她的做事风格也是与众不同的。唱歌跳舞,吟诗作赋,花容月貌,都只能吸引皇上一时,想要长久在皇上心里占的一席之地,就要行特殊之法。甄嬛在拿捏皇上时最常用的一招就是反其道而行之。不信我带你好好看看甄嬛是怎么用这制胜法宝,让皇上中招的吧!
无论是出宫前还是再度回宫都使过这一招,下面我选择三个典型的事例,给大家剖析证明。
事例一:偏偏不为眉庄求情
眉庄被污蔑假孕争宠后,禁足思过,甄嬛起初去勤政殿想求情被拒绝挡了回来,她便送了螺子黛给芳若姑姑请她帮忙才把皇上晚上引去甄嬛处。本来连皇上都以为她要借此机会为眉庄求情,她偏偏只字未提,还把内务府送来的那些蔫的花草放在最显眼地方,皇上看到一生气,把华妃的安置内务府的总管黄归全给办了。
多亏她没开口,否则就不是花草惹皇上不悦,该是她自己被冷落了。只有保全自己的恩宠,才能机会翻盘,解救眉庄。
事例二:一连三天将皇上拒之门外
甄嬛失去第一个孩子后,曾和皇上闹过一段矛盾,有过一段隔阂,在长街被齐妃一顿掌嘴罚跪后,才彻底清醒,决心复宠。她想出来的复宠的计划是利用蝴蝶,花香,和在倚梅园祈福来吸引皇上,果然马到成功。你看甄嬛的这个创意也是特别的,她在大冬天招集了许多夏天才有的蝴蝶来助阵,正是这番稀有的情景才让皇上为之倾倒。
这还不是最绝的利用了,接下来的做法才是发挥极致。皇上和甄嬛和好后,她明明知道皇上着急招幸她,她却故意将皇上拒之门外,不管是满天大雪,还是月黑风高,一连三天各种借口拒绝了皇上的留宿。
皇上就想着这口,被拒绝后哪里也不去,乖乖回了养心殿。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皇上天天心里跟猫抓了一样难受,可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只能忍受着,算是被甄嬛擒在手里紧紧的。曹雪芹曾在《红楼梦》里写到?妻不如妾,妾不如妓,妓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大概最适合形容皇上被频频拒绝后,依然前仆后继的心理了。
甄嬛的这招气得气得华妃大骂她?就是矫情?,更是让流朱疑惑不已,还是槿汐懂甄嬛,一语道破甄嬛的欲情故纵之计,并且提醒她把握时机,落脚在?擒?字上。
事例三:刻意不为槿汐说话
槿汐和苏培盛的对食被揭发后,甄嬛尽管身怀六甲,也是想办法尽全力要保全槿汐的,毕竟这都是为了帮她回宫,槿汐才委屈自己的,说什么也不能任由皇后将心腹槿汐拉下水,否则以后谁也保不住了。
在这件事上,甄嬛也是反其道而行之。她不求皇上,只是去慎刑司看了槿汐,便去端妃处请端妃出手。果然皇上在为这件事为难之际,去询问端妃的意见,端妃用孔孟之道推到了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言论,又以后妃怀孕不宜杀生劝服了皇上网开一面。
倘若甄嬛一开始去求皇上,不仅救不了槿汐,还让皇上心里不悦,还可能被皇后治包庇之罪。不开口反而让皇上更能客观处理这件事情,于她和槿汐才是最好的。
由此可见,甄嬛御夫有术,深懂皇上的心思。这个?反其道而行之?的制胜法宝帮了她不少大忙呢!
欢迎关注我,带你跟着甄嬛走进雍正王朝,看尽后宫的纷繁复杂、尔虞我诈!
关羽的故事,要短一点,不要成语
华容道
关羽是一个很顾情谊的人,赤壁之战,曹军遭到火攻,惨败而逃。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又下大雨,曹军将士衣服湿透,饥寒交迫。残兵败卒逃到华容道,由于道路狭窄和泥泞不堪,伤残病弱者纷纷倒地,使曹军无法前进,曹操令人马践踏而过,又踩很多士卒,最后只剩三百余骑。这时忽听一声炮响,冲出一队人马,拦住去路----原来是依诸葛亮的估计早已埋伏在这里的由关羽率领的五百校刀杀了出来。曹军人困马乏,根本无力抵抗,众人不禁为之惊呆。曹操无奈,上前与关羽叙旧求情,要求放他们一条生路。关羽顾念旧时恩谊,将曹军败卒残兵全部放走
过五关斩六将
过五关斩六将这个故事体现了关羽与刘备两人深厚的兄弟情谊。接到刘备的书信,关羽马上要回到刘备身边,不顾得罪了自己的救命恩人,杀了曹操的六名大将:洛阳太守韩福,牙将孟坦;东岭关孔秀;汜水关卞喜;荥阳王植和滑州秦琪。
单刀赴会
单刀赴会这个故事中,能体现出关羽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江东吴国鲁肃想杀关羽,夺回荆州,所以在江边亭内摆下“鸿门宴”,亭外设下刀斧手,掷杯为号,群起杀之! 关云长明知是计,却只带周仓一人替关云长拿刀,孤舟渡江前来赴宴! 席间,关云长故意骂走周仓,让他先到江边准备,后手拿青龙偃月刀,假借酒意手牵鲁肃,让他送自己去江边,东吴众人因顾及鲁肃安全,不敢妄动。只好眼看关云长安全离去。
刮骨疗伤
在刮骨疗伤的故事中,关羽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我们现在的孩子都被父母宠着,受了一丁点的小伤都会哭闹。哪里比得上关羽刮骨疗伤还谈笑自若。
义薄云天
关羽作为一员武将,威风凛凛,活跃在三国历史舞台,这仅是关羽形象的一面,表现在关羽身上更为可贵的则是他的忠义品质。中国有记载的历史两千年,武将成百上千,为何独独关羽享有殊荣,走向圣坛?
徐州之战,关羽困于下邳城外一土山上,曹操派张辽上山劝降,关羽表示宁不降,张当即指出有三罪:“当初刘使君与兄结义之时,誓同生;今使君方败而兄即战,倘使君复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复得,岂不负当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刘使君以家眷付托于兄,兄今战,二夫人无所依赖,负却使君依托之重,其罪二也。兄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思与使君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为义?其罪三也。”并进一步指出,若降曹即有三便:“一者可以保二夫人,二者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有用之身。”经这一番开导,关羽决定投降,但要求三事:“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张辽答应后,报与曹操,关公也请示过二夫人。次日关羽收拾车仗,护二嫂,随曹操到许昌。
曹操为了笼络关公,待之甚厚,三日一宴请,五日一赠物,关不为心动,所送金银绸缎,交与兄嫂收贮;所送美女,令伏侍二位兄嫂,又每隔三日,于门外躬身施礼,问兄嫂衣食温饱。
一日,操见关公所穿绿锦战袍已旧,即度其身,取异锦作战袍一领相赠,关公受之,穿于衣底,上仍用旧袍罩之。曹操笑其节俭,关公答曰:“旧袍乃刘皇叔所赐,某穿之如见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赐而忘兄长之旧赐。”
曹操见关公马瘦,令左右牵来一匹马,马身如火炭,状甚雄伟,即吕布所骑赤兔马也。关公受之,再拜称谢。曹操不解其意,问曰:“吾累送美玉、金帛,公未尝下拜;今吾赠马,乃喜而再拜,何而贵畜耶?”关公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操愕而悔。
关公斩了颜良后,曹操对其倍加钦敬,表奏朝廷,封云长为寿亭侯,铸印送与关公,印文曰:“寿亭侯印。”对关公来说,这恐怕是最高礼遇了,但关羽看后,推辞不受,曹操猜出其中的情由,遂叫销印匠销去字,另铸印文六字“汉寿亭侯之印”,这回关公欣然受之。
关羽滞留曹营期间,曹操先后送给他金银绸衣、美女宝马,并加其爵号,可谓用心良苦矣!但关羽心念刘备,一刻不忘。在探知刘备确切消息后,去意坚定,封金挂印,护送兄嫂,千里走单骑,以实际行动,描画了一个大大的“义”字。
2、华容道释曹
赤壁之战接近尾声,诸葛亮调兵遣将,皆有安排,独独不理身旁关公,关公忍耐不住,高声质问,孔明笑着解释说:曹操兵败,必走华容道,此关隘只合关公把守。诸葛号称神算,岂不知曹操曾厚遇关公?岂不知关公义重如山,知恩图报?原来诸葛夜观天象,知曹操命不该绝,故意给关羽安排一个送人情的机会。
果然,混战之后,曹操引一班残兵败将,借华容道突围而逃。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狼狈不堪。行不到数里,操在马上扬鞭大笑,骄傲地说:“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若在此埋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曹军早已成了惊弓之鸟,到此时,亡魂丧胆,面面相觑,怎么办?
大将程皇素知关公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劝曹操向关公叙旧情,讨活命。曹从其说,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云长亦欠身答道:“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危,以奉报矣。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操曰:“过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关公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过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观曹军惶惶,皆欲垂泪,越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曹操一行匆匆便过,正行间,关公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放不放他们过呢?关公犹豫难决,这时,张辽骤马而至,关公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后人有诗曰:
曹操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
只为当初恩义重,敞开金锁放蛟龙。
3、义释黄忠
双方酣战,一方若遭遇不测,另一方往往趁势取之,置之地而后快,可是,关羽却反其道而行之。
赵云、张飞二猛将分别攻取桂阳、武陵郡后,刘备大喜,批准关羽攻打长沙的请求。长沙太守韩玄固不足道,惟老将黄忠难敌,虽年近六旬,却有万夫不当之勇,能开二石力之弓,且百发百中。
关、黄第一次交战,斗一百回合,不分胜负。次日又战,忠引数百骑杀过吊桥,与关羽交战。斗五六十合时,关羽拔马便走,欲使拖刀计,黄忠后面紧追,就在关羽正要用刀砍时,忽听脑后一声闷响,原来黄忠马失前蹄,跌倒在地。本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但关羽没有乘人之危,而是急回马,双手举刀猛喝曰:“我且饶你性命!快换马来厮杀!”黄忠拣条小命,奔回城中。
第三次交战时,战不到三十回合,忠诈败回城,云长后追不舍,忠想昨日不杀之恩,不忍便射,带住刀,把弓虚拽弦响,关羽急闪,却不见箭,继续急追。黄忠又一虚射,关羽又一急闪,又不见箭,关羽更放心地追,将近吊桥,黄忠在桥上搭箭开弓,弦响箭到,正射在云长盔缨根上。关羽始明白,黄忠有百步穿杨之能,今日之射,正是报昨日不杀之恩。后来黄忠投诚刘备,并成为五虎上将之一,皆关公义举之功。
4、“义”味深长
说关公,道关公,关公形象、关公品格、关公
精神、关公文化,九九归一,勇义两端。
何谓“义?”“义者,宜也”(《礼记·中庸》);“行而宜之之谓义”(韩愈《原道》)。“行而宜之”,指的就是人们的思想行为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应该作的即作,不该作的则罢。为人处事,须问应该不应该,适宜不适宜。
关公之义,源于“春秋大义”。《春秋》记载了社会大变革时期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其目的是恢复周礼,使社会各阶层人安于其位,遵守礼制,不得僭越,从而达到社会由乱而治的政治目的。关公生活的时代,世道衰微,纲常不整,和西周末年的社会特点极其相似,仁人志士伤时忧世,从《春秋》中能找到对社会的解释,也能找到人生价值取向。关公喜读《春秋》,并从中得到不少启示和指引,缘由也应如此。
关公终其一生,实践一个“义”字。青年除恶,体现的是义;桃园结拜,凝聚的是义;身在曹营,恪守的是义;沙场释敌,遵循的是义;追随刘备,其核心是义。关公是义的化身,义的注解。
关公之义有着丰富的内涵,表现为忠心报国,除暴安民,知恩图报;还表现为君有礼,长幼有序,朋友有情,它是儒家思想伦理道德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结合体。关公把义发挥到极致,也因义而获美名。
唐朝因此衰亡,宋朝借鉴教训,反其道行之,为什么结局殊途同归?
“重内轻外”最直接的变现肯定就是重视朝中大臣而忽略了边疆的将士。宋朝历代的帝王都推崇的是“重文轻武”,文人的地位特别的高,待遇特别的好。就连边关作战的将士都是文人,相反在前线作战的将士没有了调兵遣将的权力。
讲讲的故事
,福建候官人。早年家境贫寒,受过良好的教育。嘉庆十六年赐进士。在为官40年中,他“经世自励”,廉洁奉公;又重视水利事业,救灾赈民。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同时,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
(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溢号文忠。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候官(今福州市)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仅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无法维持生活,于是,母亲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
在科举时代,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在仕宦之途发达上升。性聪颖,在4岁时便由父亲“怀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较早地读了儒家经传。嘉庆三年(1798年),他14岁中秀才后就到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读书,受教于具有实学的郑光策和陈寿祺。在父亲和亲友的影响下,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嘉庆九年(1804年),20岁中举人。父亲的淳淳教导使的学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此后由于家庭日难,外出当私塾。在十一年(1806年)秋,应房永清之聘到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这里的鸦片烟毒引起他的注意。次年初,受新任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招入幕府。他在张幕中获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礼、乐等知识以及官场经验,为他日后的“入仕”准备了些必要条件。
嘉庆十六年(1811年),会试中选,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进入了官场,实现了父母所斯望的入仕做官。十九年(1814)授编修。此后历任国史馆协修、撰文官、翻书房行走、清秘堂办事、江西、云南的正副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在京官时期,他矢志做一个济世匡时的正直官吏。于是,他“文学而潜修”。为了通于政事,“益究心经世学,虽居清秘、于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综核无遗”。在京师为官七年中,他广泛搜集元、明以来几十位专家关于兴修畿辅水利的奏疏、著述,写了《北直水利书》。书中明确指出“直隶水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农为天下本务,稻又为农家之本务”。认为只有发展华北水利,提倡种稻,就地解决漕粮,才能合理解决南粮北运及由此产生的漕运积弊问题。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曾在京参加过一些士大夫“雅歌投壶”的文艺团体“宣南诗社”,结识了龚自珍、魏源等人,在诗社里进行诗文酬唱活动。
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外任浙江杭嘉湖道。他积极甄拔人才,建议兴修海塘水利,颇有作为。但他感到仕途上各种阻力难以应付,曾发泄“支左还绌右”“三叹作吏难”这样的苦闷。终于在次年七月借口父病辞职回籍。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但由于性情过于急躁,请人写“制怒”大字悬挂堂中以自警。
道光二年(1822年)四月复出,到浙江受任江南淮海道,未履任前曾署浙江盐运使,整顿盐政,取得成效。受到道光皇帝的宠信,很快跨入官场上青云直上时期。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提任江苏按察使。在任上,他整顿吏治、清理积案,平反冤狱,并把鸦片毒害视为社会弊端加以严禁。江苏这一年夏秋之际大雨成灾,松江饥民聚众告灾,汹汹将变。反对调兵镇压,亲自赴松江安定灾民,采取一系列救灾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年底入觐归来,署江宁布政使,让负责全省灾赈事务。但道光四年秋,先后遭父母丧,在籍守制。直至十年正月再度出仕。
道光十年(1830年)服丧完毕。从六月到次年七月,先后任湖北、河南、江宁布政使。“—岁之中,周历三省、所至贪墨吏望风解缓。疆臣重其才,皆折节倾心下之。”他为清朝统治的长远利益,锐意整顿财政,兴修水利,救灾办赈”,“一时贤名满天下。”十月,升任河东河道总督。面对关系到河道民生重大问题,决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节,工固澜安。”为了治理黄河,亲自顶着寒风,步行几百里,对备用的几千个治水商梁秸进行检查,还将沿河地势,水流情况。绘画张挂,便于了解和治理。办事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调任江苏巡抚。从这一年起到十六年间,他对农业、漕务、水利、救灾、吏治各方面都做出过成绩,尤重提倡新的农耕技术,推广新农具。他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地力必资人力,土功皆属农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畴多一分之利赖。”这种农耕思想,是在实际考察中体验出来的。道光十二年(1833年),江苏大水灾,不顾报灾限期和朝廷斥责,详尽陈述灾情,呼吁缓征漕赋,提出“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请求,这对发展生产,苏息民困在客观上起了有利的作用。同时,他分析水灾原因是由于吴淞江、黄埔江、娄河及与之相表里的白茆河年久失修,逐年淤塞所致,于是决定兴修白茆河、娄河,还修建海塘,这些在我国水利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在这一时期,对清王朝的财经政策、贸易政策提出异议,反对一概禁用洋钱,并第一次婉转地向道光帝提出了一套自铸银币,建立本国银本位制度的主张。这是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这也是适应政治经济形势变化,保护本国工商业者,保护民族经济独立发展,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先进思想。
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升湖广总督。面对湖北境内每到夏季大河常泛滥成灾,采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汉数千里长堤,安澜普庆,并支河里堤,亦无一处漫口,”对保障江汉沿岸州县的生命财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整饬吏治,严惩贪赃枉法。“要正人,先正已”。“身教重于言教”,十分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则,处处为人表率。在出任湖北布政时,入湖北发出《传牌》,禁止沿途阿谀奉迎,借端勒索。在总督任内,仍保持“一切秉公办理”的作风。办事兢兢业业,是当时官场中最廉明能干、正直无私受群众爱戴的好宫。
当时鸦片问题渐成为政治性争论问题之一。道光十六年(1836年),太常寺少卿许乃济倡“驰禁论”,请准民间贩卖吸食,使鸦片走私合法化;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炉寺卿黄爵滋提出“严禁论”,以重治吸食为先。曾向朝廷上奏,请求严禁鸦片。未等皇上批示,就开始在全省厉行禁烟,收缴烟土、烟膏与烟具,并配制“断瘾药丸”,供人戒烟,成效卓著。随后又一道奏折,力陈烟禁特别是杜绝鸦片来源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并针对反对派的驳斥强调说:“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举棋不定的道光帝认识到严禁鸦片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于是,被迫接受严禁主张,决定禁烟。十一月十五日(12月31日),道光皇帝特命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
入广州之前.先弄清广州受鸦片毒害情况,查找各家烟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于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抵广州,于二月初四(3月19日),会同邓延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他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但外商拒绝交出,经过坚决的斗争,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这就是闻名世界的虎门销烟,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胜利,这一壮举,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长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在广州查鸦片的过程中,意识到英国会发动侵略战争。为了战胜敌人,需要知己知被。他经过多方面分析研究,得出:变敌人的长处为自己的长处,即魏源归纳阐述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于是亲自主持,组织翻译班子,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一种“参考消息”;为了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介绍西方地理的书;还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其中一条规定:“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权利。”说明中国禁烟完全合乎《国际法》。在军事方面,着手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专门从外国买来200多门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为了改进军事技术,又搜集并组织了大炮瞄准法,战船图书等资料。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高度赞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虽然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英国殖民者不肯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而且蓄谋要用武力侵略中国。在广东一边禁烟,“边积极备战,修建炮台,拉拦江木排铁链,相信“民心可用”,招募五千多渔民编成水勇,屡败英军的挑衅。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道光帝盲目骄傲,下旨停止英国贸易。于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初一日(1840年1月5日),清廷授任两广总督。鸦片战争爆发后,定海失陷,琦善到广州,与反其道而行之。在英侵略者威胁利诱下,擅自签定割让香港,赔偿烟价六百万元的《穿鼻草约》。但他却把这一切都归罪于。
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光绪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在赴戌途中,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到新疆。不顾年高体衰,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所译资料中发现沙俄对中国的威胁,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防塞论”的先驱。于是他明确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有备无患。他还领导群众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人们为纪念他的业绩,称为“林公井”“林公车”。根据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结合当时沙俄胁迫清廷开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胁的严重性,临终时尚告诫“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的远见卓识,已被后来的历史所证实。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朝廷重新起用,调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在任滇都时,他提出整顿云南矿政,鼓励私人开采,提倡商办等主张。这反映出他的思想中包含着萌芽中的资本主义思想。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因病辞归。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道光三十年(1850)清政府为进剿太平军,再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理广西军务。在赴任途中,于十月十九日(31日12日)暴卒于潮州普宁县,终年66岁。后晋赠太子太傅,谥文忠。
从政40年,历官13省,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虽然作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镇压过少数民族起义,但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这是他一生活动和思想的主流。不愧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生平爱好诗词、书法,著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和《林文忠公政书》等著作。所遗奏稿、日记、公牍、书札、诗文等,建国后辑为《集》。
逆向思维的例子
1、司马光砸缸
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运用了逆向思维,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性命。
2、电磁感应定律
1820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物理教授奥斯特,通过多次实验存在电流的磁效应。这一发现传到欧洲大陆后,吸引了许多人参加电磁学的研究。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怀着极大的兴趣重复了奥斯特的实验。果然,只要导线通上电流,导线附近的磁针立即会发生偏转,他深深地被这种奇异现象所吸引。
3、利益
一人晚间存款,碰巧ATM机故障,一万元被吞,当即联系银行,被告知要等到天亮,其绞尽脑汁的想,突然灵机一动,使用公用电话致电客服,称ATM机多吐出3000元,,5分钟后维修人员赶到。
别人不帮助你,是因为没触及到他的利益。想办法把你的问题和他的利益联系起来,才能弓起对方重视。
4、占便宜
一个自助餐厅因顾客浪费严重而效益不好,没办法餐厅规定:凡是浪费食物者罚款十元,结果生意一落千丈,后经人提点将售价提高十元,规定改为:凡没有浪费食物者奖励十元!结果生意火爆且杜绝了浪费行为,不要让顾客“吃亏”,一定要让他们占便宜。
5、买菜
大爷买西红柿挑了3个到秤盘,摊主秤了下:"1斤半3块7”。大爷:“做汤不用那么多。”去掉了最大的西红柿,摊主:“一斤二两,3块”。正当我想提醒大爷注意秤子时,大爷从容的掏出了七毛钱,拿起刚刚去掉的那个大的西红柿,扭头就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