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则无败事的上一句

2.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什么意思?

3.老子的文言文名句

则无败事的上一句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体现的哲理-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的下半句

则无败事的上一句是慎终如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语出《道德经》六十四章。意谓做事情如果到结束时仍如开始时那么慎重,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作品鉴赏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什么意思?

其安易持①,其未兆易谋②。其脆易泮③,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本,生于毫末④;九层之台,起于累土⑤;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⑥。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⑦,常于几成而败之⑧。慎终如始⑨,则无败事。

注释?

①持:把握、把持。?

②未兆:尚未显现。?

③脆:弱。泮:解散。

④毫末:原指细毛的末端,此处喻事物极细微的萌芽。

⑤累土:一堆小土块。?

⑥执:操持。

⑦从事:行事,办事。?

⑧几成:接近成功。败之:把事情搞坏。

⑨慎:小心对待。 ?

今译 局面安定之时,容易把持。事情尚没明显的迹象时,容易图谋。脆弱的东西容易化解,细微的事物容易打散,(所以)要在事物没有发展之前就处理好,在祸乱没有产生之时就要有所防备。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而逐渐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一堆堆泥土建筑而成的,千里的征途是从脚下举步开始走出来的。如果对事物有所作为,就要失败;对事物进行操持,就会失去。所以圣人无为,就不会失败,不去操持,也不会失去。人们办事,常常在快要成功之时而失败。(如果)能谨慎地对待事物,始终如一,就不会失败了。所以圣人追求的是往往被别人所忽略的,不看重珍奇异宝。学习别人所不愿学的,用以矫正众人的过失,以引导万物归于自然之性,但不敢妄为。

老子的文言文名句

老子的文言文名句如下:

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感悟:祸和福不是绝对的,祸里面往往包含着福,福里面也常常隐藏着祸。比如一个人开始做生意很顺利,表面看起来是福,其实暗藏着祸,因为人在顺利的时候,就会自以为是,盲目扩张,到最后就可能赔得很惨。

二、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感悟;有悟性的人,听到大道之后,就会努力去践行;中等悟性的人,听闻大道后半信半疑;下等悟性人,闻道之后哈哈大笑,因为他完全听不懂,以为你在开玩笑,讲故事,如果他能听得懂,那也就不是什么大道了。

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感悟:天下人都认为美的时候,就不美了,因为假货就会出现;天下人都认识是善的时候,就不善了,因为伪善就会出现了。

四、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感悟: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三个宝贝,就看你要不要了。第一个就是慈爱之心;第二个就是节俭的生活习惯;第三个就是知足常乐,不与世人争名夺利。

五、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感悟:人生最大的祸患,就是不知足;人生最大的过错,就是贪得无厌。所以为人处世,一定要懂得知足常乐,适可而止,才能保持长久的安乐。

六、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感悟:失败,往往都是因为骄傲所引起的,骄傲就会放松警惕,放松警惕就会出现漏洞。如果做一件事情,能够始终如一,持之以恒,从不懈怠马虎,那就不会遭遇失败了。

七、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感悟:为人处世,如果能够懂得知足,就不会招致别人的侮辱;如果懂得凡事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遇失败,这样就可以长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