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十大画家分别是哪些人?

2.古筝曲《广陵散》为何成了千古绝唱?

3.古代有哪些著名的音乐家

4.嵇康打铁~~~

5.李剑神和王仙芝打架谁赢了

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十大画家分别是哪些人?

广陵散歌词是什么意思-广陵散绝唱

高山流水觅知音:伯牙 阳春白雪出盲臣:师旷 倾国倾城佳人曲:李延年 七贤绝唱广陵散:嵇康 五旦七声初定律:苏祗婆 八音转调定唐风:万宝常 盛世霓裳羽衣舞:李隆基 歧王宅里寻常见:李龟年 宋词独留自度曲:姜夔 首创十二平均律:朱载堉

画家:顾恺之、李思训、王诜、米芾、米友仁、李公麟、倪瓒、王绂、徐渭、朱耷。

古筝曲《广陵散》为何成了千古绝唱?

古筝乐曲《广陵散》,东汉时期流行于广陵地区。相传描写的是聂政刺韩王的故事。到了魏晋时期,有一位博才多艺的大文学家和大音乐家嵇康,因为反对司马氏的独裁统治被处罪。临刑时,他神态自若、从容不据地弹奏了这首乐曲。据说他的弹奏惊天地泣鬼神,把聂政舍身取义的英雄形象表现得林漓尽致。相传这首曲子只有嵇康会演奏,而他没来得及将它传给后人就了,这首《广陵散》也从此成为了千古绝唱。

古代有哪些著名的音乐家

阳春白雪出盲臣:师旷

师旷,名旷,字子野,晋国著名音乐家,大约生活时期在公元前572-532年,晋悼公、晋平公执政时期。师旷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为晋大夫,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师旷音乐知识非常丰富,不仅熟悉琴曲,并善用琴声表现自然界的音响,描绘飞鸟飞行的优美姿态和鸣叫。听力超群,有很强的辨音能力。汉代以前的文献常以他代表音感特别敏锐的人。在明清的琴谱中,《阳春》《白雪》《玄默》等曲皆为师旷所作。

倾国倾城佳人曲:李延年

李延年,?至约公元前90年,汉武帝时造诣很高的音乐家,中山人(今河北省定州市),出身倡家,父母兄弟妹均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人。李延年不但善歌习舞,且长于音乐创作,他的作曲水平很高,技法新颖高超,且思维活跃,他利用张骞从西域带回《摩诃兜勒》编为28首“鼓吹新声”,用来作为乐府仪仗之乐,是我国历史文献上最早明确标有作者姓名及乐曲曲名,并用外来音乐进行加工创作的音乐家。后称他是奸佞之臣确是无中生有。

七贤绝唱广陵散:嵇康

嵇康,字叔夜。“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文学家,思想家与音乐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善于音律。创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合称“嵇氏四弄”,与东汉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隋炀帝曾把“九弄”作为科举取士的条件之一。其留下的“广陵绝响”的典故被后世传为佳话,《广陵散》更是成为我国十大古琴曲之一。他的《声无哀乐论》《与山巨源绝交书》《琴赋》《养生论》等作品亦是千秋相传的名篇。

五旦七声初定律:苏祗婆

苏祗婆:北周至隋代著名的音乐家,琵琶演奏家。苏祗婆曾从其父那里学了西域所用的“五旦”“七调”等七种调式的理论,他把这种理论带到中原,当时的音乐家郑译曾从苏祗婆学习龟兹琵琶及龟兹乐调理论,创立了八十四调的理论。苏氏乐调体系奠定了唐代著名的燕乐二十八调的理论基础,是我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汉民族乐律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琵琶也因此大盛,成为我国主要的民族乐器。

八音转调定唐风:万宝常

万宝常:隋代音乐家,善弹多种乐器。他的代表作品有《乐谱》。万宝常最先注意到苏祗婆七声之说,在对琵琶的探索中有了突破性的发现。他奉诏制定礼乐,曾以自制"水尺律"为标准调制乐器,并自撰《乐谱》六十四卷,具论"八音旋相为宫之法,改弦移柱之变,为八十四调,一百四十四律,变化终于一千八声"等乐律理论。他所制定的这套宫廷乐器对后世的俗乐产生重大影响,他的乐律理论虽然在隋朝并不受重视,但对唐代定律具有启迪作用(缺图)。

盛世霓裳羽衣舞:李隆基

李隆基,唐代音乐家,唐玄宗,他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皇帝音乐家。精通琵琶、横笛等丝竹乐,尤喜击羯鼓,称之为"八音之领袖"。他擅长演奏羯鼓和横笛,创作改编了《夜半乐》、《小破阵乐》、《霓裳羽衣曲》等。建立了唐代音乐机构教坊、梨园。

歧王宅里寻常见:李龟年

李龟年:唐代乐师,梨园乐人中的佼佼者。他演奏的吹管乐器筚篥技艺高超,很多诗人都听过他的演奏,并且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当时李龟年、李彭年、李鹤年兄弟三人都有文艺天赋,李彭年善舞,李龟年、李鹤年则善歌,李龟年还擅吹筚篥,擅奏羯鼓,也长于作曲等。他们创作的《渭川曲》特别受到唐玄宗的赏识。

宋词独留自度曲:姜夔

姜夔:宋代音乐家、词人,别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代表作品有《扬州慢》、《凄凉犯》《白石道人歌曲》等。他的词集《白石道人歌曲》中有十七首自度曲,并注有旁谱,琴曲《古怨》中并注明指法,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词和乐谱合集的宝贵资料。正是由于他保存了17首乐谱,因而在音乐史上地位重大。

首创十二平均律:朱载堉

朱载堉:明代乐律学家、历数学家。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朱载堉是中国乐律学史上的集大成者。著有《乐律全书》、《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辨惑》等书。《乐律全书》总结了前人的乐律理论,并加以发展,首创了“新法密率”的乐律理论,即“十二平均律”。

附:其他著名音乐家

除了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留下重墨的上述十位音乐家外,中国古代还有一些没有提到的知名音乐家,他们或多或少对中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由于知道涉及面的关系不能一一列举,在此,以附录形式介绍孔子、蔡琰等等。(图为念奴)

嵇康打铁~~~

一种象征姿态,以显乱世的卓荦不群,特立独行的叛逆气质. 这是公元223至262年间的一幕至今依然清晰生动的场景:洛阳城郊,大树荫下,一个高傲的身影,举起了手中的铁锤,击向火红的砧上,火花四溅。叮当叮当的节奏,响彻了邻近的村庄,使其余的世界,包括那个时代的寒冷的时间,显得寂静无声。人们好奇地赶来,请这位诗人敲打出锄头,铁锹之类的不属于战争,屠戮的农具。而他却拒收他们的酬金,一顿随意的酒肴就好了——然后,他又回到他的叮当叮当的节奏中去。

嵇康打铁,如今已成为中国诗人的一个不可重复的神话,那借助于一种劳作,将生命与土地链接为一体的诗意象征,是多么健康而自然——它使如今的许多所谓行为艺术,显得象是一幕幕荒唐而滑稽的闹剧。当然,人们并非一开始就听懂了这叮当叮当的节奏,或许至今仍没有听透。对于这位魏晋时代的著名诗人,音乐家,如此地迷恋并不洒脱,亦不高贵的铁匠生活,历来的看法,认为是一种象征姿态,以显乱世的卓荦不群。自然,这符合嵇康生平特立独行的叛逆气质,极悲剧性的结局;但这一传统看法如今遇到了挑战,一些颇具新思维的读者认为,并没有那么多的深意,或许只是诗人的一种癖好,或者健身手段。这显然亦说的过去,嵇康的长相与风度都很好,是当时的一位明星式的人物;但第二种说法对于东方读者来说,又似乎过于零度,后现代了,于是,作为反弹,有精锐的学者复又向深度挖掘,将嵇康的打铁与阮籍的长啸在本质上连通起来,认为都是语言之外的一种诗性的言说方式——一个以没有言词的节奏,一个以没有言词的旋律,表达了一种生命的觉醒,以及对命运的改造,超越。我本人同情这一诗性解读,但进而认为,一种表达方式,如果不能与自己生命中的隐秘脉动合拍,是不能持久的。所以,在嵇康的打铁过程中,还应珍藏着某种乐趣,难以与他人言说。我们且以经验与想象,继续探入这一幕铁与火的场景:一块粗糙的矿石,经炉火的涅般后,通红,纯净,若一颗童心,如果不是温度的阻碍,人们当会禁不住手心抚玩的诱惑。然而,嵇康举起了铁锤——这于诗人更为合适,叮当叮当的节奏中,火红的矿石仿佛一句珍奇的灵感,被反复地锻打——在这锻打的延续中,诗人似乎已隐隐看见了那样的一句终极之诗,澄澈,空明,包容着全部的世界——但随着淬火,冷却,火红之物又呈矿物的灰黑,一切遁隐——但仍在那矿物之中。于是,他重新把它送入炉火——通红——再锻打……在这不断的循环中,诗人相信,他终会到达那一句终极之诗,它的如宇宙之源之辐射,将使所有的王官坍塌于其中,化为乌有。

嵇康有没有得到那一句终极之诗,我们不得而知,而司马氏的王宫是早已消融的无踪无影。或者说,嵇康曾经得到过那句终极之诗,但又不幸地遗失了,如他的名曲《广陵散》。文章进展到这里——我想附着交代一下,我写文章亦如同写诗,并不知目标何在,全凭一种感觉驱使——我突然灵光一闪地感到,在“嵇康打铁”与《广陵散》之间,存在着某种隐秘而宿命的关联。

神奇的《广陵散》的存在,已无须置疑。人们的讨论,常集中于它的风格的猜测上,但莫衷一是。而我感兴趣的,是关于《广陵散》的诞生的一个著名传说,虽然荒诞,却更有可能接近着本质。传说是这样的,一天深夜,嵇康正抚琴自娱,空中忽有喝彩声——原是一被害的古琴爱好者之魂。于是,嵇康与之契谈琴理,鬼魂试弹了数曲,其中即有《广陵散》。这一传说,不仅隐寓了嵇康本人的命运,更重要的是,我得到了这样的信息:一,在风格上,《广陵散》应有着浓郁的炼狱色彩,是灵魂在两个世界之间的焦灼,挣扎,论辩。至于是以邈远明丽的意境,或慷慨激烈的抒情收尾,则可见仁见智;二,可能要引起争议,我认为《广陵散》是一种即兴创作,是诗的灵感与激情——来自另一个世界的“鬼魂”,在琴弦上的自由舞蹈——这样的创作,只有嵇康这样的天才诗人兼音乐家方能为之。这实际上已解释了《广陵散》真正失传的原因——它无法记录,它的每一次的演奏都是不重复的。现在,我们不妨把目光再切入到《广陵散》绝唱的那个日子,公元262年的一个夏天,因为一个朋友的冤案牵连的不孝之名——实际上,早在他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将利禄比作鼠的膻腥,将官场隐喻为疯人院,就已埋下了祸根——被引往洛阳东市的刑场。似乎早已准备好了这个日子的来临,嵇康请送行的哥哥取来一张琴,从容坐下,弹了一遍《广陵散》,然后长叹一声:“《广陵散》于今绝矣!”——这一声长叹是意味深长的,难道《广陵散》只能专属于嵇康这个人的生命?难道送行的三千太学生,以及他的朋友——他们更是与他朝夕相处,就没有一人有能力将《广陵散》记录下来,而任其“于今绝矣”?或者反过来解释,如前所言,《广陵散》根本就无法记录,没有第二人能够演奏。

我不知道关于《广陵散》的迷雾,是否可以由此廓散。但我可以肯定,嵇康之所以如此癖好打铁,实因为这是他的另一种的弹琴方式:音符是自由的,不固定的,如砧上火花的随意飞溅;但有着某种稳定而清晰的节奏,如铁锤在火红的矿石上的敲击——在嵇康打铁的诗意中,还奇妙地隐含着一曲《广陵散》。

李剑神和王仙芝打架谁赢了

原著说的是李淳刚输了半招,我一直认为李淳罡一直不输王仙芝...但书中明确写到 在武帝城一战 李剑神逼出老王九成力...

但又在广陵江畔 李剑神一剑破甲两千六 一气之长千里又百里 已破天人境界 这时候的李剑神几乎是公认的天下第一 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

但是广陵江对李淳罡本身是没有所谓气运加成的,改变的只是想在出江湖前留下一个难以忘怀背影(类似于广陵散绝唱)的心态罢了!

那么问题来了 李剑神的心态想拾起便拾起,那为什么不在武帝城与王仙芝一战时做这个江湖的收官战呢?私以为是李剑神是想用一甲子前故意败给王仙芝时的实力再战王仙芝,了却当年未用那剑开天门的心愿!

所以我觉得李老剑神比王仙芝还强 再不济也是五五开...因为李剑神的心态想拾起便拾起,而王仙芝的武帝城却是不能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