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无前例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还是中性词,造句子写一句话

2.在杭州的,怎么去玩西溪湿地

3.大浪淘沙的造句

4.十三花,流水席

史无前例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还是中性词,造句子写一句话

亘古未有是什么意思-亘古未有下一句

史无前例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还是中性词

中性词或成语

关于史无前例的详细解释

成语名字: 史无前例

拼音读音: shǐ wú qián lì

解释说明: 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指前所未有。

出处来历说明: 清·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卷十二:“牢落文章第一人,天门垂翅竟何因?百年记注无前例,万事枢机有要津。”

和史无前例意思相近的成语四字词语

前所未有: 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规模。

空前未有: 前所未有,以前从来没有的。

空前绝后: 从前没有过,此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某种成就或盛况,带有夸张赞叹的意味。

开天辟地: 古代神话中说盘古氏开天辟地,从此才有人类。后来用“开天辟地”比喻有史以来。辟:开辟。

前所未闻: 从来没有听说过。形容事情极不寻常。

亘古未有: 亘古:人人有责从古代到现在。从古到今都不曾有过。

见所未见: 见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形容事物十分稀罕。

和史无前例意思相反的四字成语和词语

史不绝书

[shǐbùjuéshū]

书:指记载。史书上不断有记载。过去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

接连不断

[jiēliánbùduàn]

一个接着一个而不间断。

扩展阅读:用(史无前例)写一句话例句

(1)、当显英雄本色,独占鳌头,傲视群雄称之为史无前例。

(2)、嫦娥绕月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科学技术史无前例的伟大成就。

(3)、这次地震造成了史无前例的伤亡。

(4)、洪秀全来了个古今中外后宫史无前例的创举,数字化依次编号,于是就有了第25妻、第73妻等旷古未闻的名目。

(5)、好棒!他的杰出表现的确是史无前例.

(6)、在2011年,招工难和工人留任对工厂提出了史无前例的挑战。

在杭州的,怎么去玩西溪湿地

黄龙体育中心乘13路,可以到西溪湿地的东西两区的南大门。

其中,《汽车西站》 下车是 “中国湿地博物馆”,地处西溪湿地东南角,免费开放。

《周家村》下车是东区的南大门。

《西溪湿地西区》下车是西区南大门。

东西两区当日内门票通用,但要换票,故需要保存好门票。

另外,西溪东区的福堤为免费开放区域(包括河渚街河渚塔),福堤把东区分成左右两块,彼此间还有检票口,进出要凭门票,故也需要保存好门票。

西区北侧有水上巴士《西溪湿地》码头,可乘水巴,终点是《信义坊》码头。

另外,给你一个攻略,是我自己写的,比较长,有兴趣就看,没兴趣可以54:

引子:

西溪东倚文新街道,南临留下街道,西与五常街道交界,北和蒋村街道为邻。属国内罕见的集城市湿地、农耕实地、文化实地一体的公园。

宋高宗一句:西溪且留下,成了留下地名的由来;也成就了葛优的台词。

预防针:

如果要玩遍西溪,一定要早起。不然面积11平方公里的景区一日不玩遍可要亏门票钱了。

西溪分东西二区,里面彼此陆路不通,需要出大门,但门票通用。另外,还有免费区域穿插在收费区域中,进出都要凭票。

所以,基于这两点,保存好门票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黄龙体育中心出发的游13路公交车是西溪专线,沿途停靠西溪东西两个区南侧的几个主要入口;而西溪西区北端的西溪码头有水上巴士可回城,和公交车一样,3元一人,逐站停靠,随上随下,可刷电子钱包,走余杭塘路,终点信义坊。

Y13路黄龙早班8点。

水上巴士西溪线末班14:30

整个湿地景区外围还有些公共自行车亭。

所以来乘车,回乘船,并骑车走外围,才能算游得彻底。

另外,午饭最好自带一些,路上边游边吃,一可补充体力,二可节约下吃饭的时间。

那么,从东区往西区游,先南而后北应该是大体战略方针。

还有两个网址,都是西溪湿地官方网站

正文:

展开西溪地图,可以发现,从右往左分别是:二期对外开放区域(东区)、免费开放区域、一期对外开放区域(东区)、三期对外开放区域(西区)。

三堤十景也蹬时跃然纸上。

哪三堤:福堤、绿(禄)堤、寿堤;

哪“十景”:秋芦飞雪、火柿映波、龙舟胜会、莲滩鹭影、洪园余韵、蒹葭泛月、渔村烟雨、曲水寻梅、高庄宸迹、河渚听曲。

一期是非诚勿扰外景地,最热闹的区域;

二期是原生态的湿地保护区域,最宁谧的区域,以生态景观为主;

三期则是以文化见长的人文景观为主;

而免费区域的河渚塔,是湿地的至高点,登塔可以俯瞰整个湿地,自然也是非去不可的。

从黄龙体育中心乘上Y13路早班车,到"汽车西站"下车,如果继续乘,则一路沿途站都是西溪景区的南入口。

下车,赶早去汽车西站天目山路对面的,位于湿地东南角的中国湿地博物馆,这里免费开放的,可以对世界各种湿地有个全面地了解。同时,也拉开湿地之旅的序幕。

整个博物馆也是个艺术建筑,外墙上还长满了植物,看上去像个沼泽里长出来的巨型蘑菇。

时间关系,走马观花地看完后,来到博物馆底层靠近河道的一侧,这里可以乘电瓶船去湿地公园的主入口-周家村。不乘船的话,可以回到外面马路上的汽车西站等公交车去周家村,走的话大概有两三公里路。

电瓶船是沿西溪河走的,上岸在正门买门票,最好连船票一起买,湿地公园太大,全凭行走常人吃不消,更惶论一个白天走完东西两片区了。

门票80,电瓶船票60,所以套票就是140。景区内有很多码头,船是按码头逐站停靠的,走累了可以在码头等电瓶船,乘类了可以在下站上岸,故船票可多次使用的,船是按时间间隔发的,码头错过一班船还可以等下一班。

景区还有一种是摇撸船,在正门的大码头就有很多,是安小时结算的60元一小时。另外,湿地中有小部分景点如“秋雪庵”和“两浙词人祠堂”与陆地不通,电瓶船也没有停靠的,要去必须乘摇撸船。

景区道路蜿蜒,有如迷宫,但根据欧拉定理,还是可以走遍的,当然,走的先后顺序并非一成不变的。

一路步行+乘船经过 西溪梅墅、西溪草堂(现有西溪草堂图古画存世,无怪乎西溪盛于明清之说也)、西溪水阁、看了深潭口的百年大樟树(端午时节深潭口是西溪龙舟的传统比赛地之一,常有蒋村、留下、五常、闲林、仓前等周围十里八乡之村民赛龙舟,祭水神,以求天佑一方水土平安,其况之盛,非言语可形容矣)、烟水渔庄、当然还有几处是非诚勿扰的外景地,都有标示的,有兴趣的可以取个景,回去对着**比较一下。十景中的 秋芦飞雪、渔村烟雨,因十景只有特定季节才可见,故此时不得见全。

兜一圈后仍然回到周家村,出门等公交Y13路,乘到"西溪湿地西区",这里是五常大道龙舌嘴入口,拿出先前东区买的门票给工作人员,他会给你一张西区门票。

这里左右是西溪艺术集合村,都是成龙、吴小莉、麦家等演艺界、文学界名人的创作基地。

西区的主干道南北向的寿堤是西溪三堤之一,路上有电瓶车往来,要是真累了可以用步行+乘车的形式游览。

一路直奔洪园,这里是西溪十景之一:洪园遗韵。

洪园是钱塘望族洪家族居府邸,史上共出过一位公侯、三位宰相、五位尚书(等于今中央的部长),族里还出了元曲《长生殿》作者,"南洪北孔"之南洪-洪升。

西溪洪氏之盛,国内亘古未有,所以,洪氏宗祠门首的对联: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 明季祖孙太保五尚书。是洪氏历史很好的概括。如今五常原住民中多有洪姓者盖其后裔也。

而五常之名由来,也源自洪族"五尚书","五尚"由土语之讹做"五常"耳。五常人还有十八般武艺之好,节假日宗祠门口有耄耋老人舞枪弄棍,不失为一民俗景观。

再往北是十景之蒹葭泛月(白天是木有感觉滴),时间控制好到下午2:30一路向北找到水上巴士码头乘船,记住还有景点没逛过,所以不要心太凶一路乘船到底,乘个一两站,到蒋村或浙大就差不多了,余杭塘河看过也就这个样子了。马上下船,往南走到文一西路上,看下周围如果有公共自行车就最好,借一辆骑到文二西路,西溪东区在这里有个北入口,找不到就看路两边的车,如果停了木佬佬本地外地各种私家车和旅游大巴就说明差不多到了。门正对面两边都有还车的亭子,直奔北入口,这就是西溪三堤的福堤了。也是免费开放区域,所以人还是不少滴。

沿福堤往前走个七百米的样子,右侧有条路,这里就是蒋村集市-河渚街。走了大半天,随身吃的也该吃完了,应该犒劳一下肚子了,这里小吃、工艺品、纪念品琳琅满目,七弯八拐还有几间抗战时期的大礼堂之类的老房子,平时会办点摄影展什么的,运气好还能看到一位舞红旗的大叔,不晓得是行为艺术还是锻炼身体,反正红旗舞得虎虎生风,走到底是收费区域检票口,上午东区已经走过,不必再进去了,旁边的河渚塔到是应该一登,也来看看登塔而小西溪是啥感觉。这里也是越剧发源地之一,十景之河渚听曲就在集市的一进大院子里,可以进去一观,特定节日,是有越剧节目滴。老外MS毛感兴趣的。

肚子犒劳以后,沿河渚街继续回到福堤正路上,继续前行,这里有还会看到一些景区电瓶车站,提供劳累游客代步的服务,终点是南边那些大门。再前进还有一些小景点如:曲水庵、厉杭二公祠(供奉厉鹗和杭世骏的),以前免费,现在另收几块钱门票以使这里的僧尼能为寺庙筹些香火钱。

继续往前,就快接近周家村入口了,附近是高庄,是十景里的高庄宸迹。辰是龙,而宸就是皇帝。话说这高庄的主人,乃是康熙奉为帝师的高士奇,此人面子颇大,康熙南巡亲自去府上探望。

走到这里别以为就结束了。其实,也就走了2/3,按古人说三停去了两停而已。要调头再沿福堤往回走,那个二期自然景观还没看过呢。

往回走到杭州湿地植物园这里,凭票进门,这里的主干道是东西向的绿堤,现在三堤都到过了。堤两边除了各色湿地植物之外,也是鸟儿的天堂,两边各有一个观鸟区,西溪十景所谓莲滩鹭影就是这莲花滩了。

鸟观了,花探了,绿堤尽头是东出入口,门口是紫金港路,而门正对着文三西路,这意味着:西溪之旅结束!

走到文三路西口,有体力就租自行车打道回府,没体力就在公交站等公交车吧。

大浪淘沙的造句

造句指懂得并使用字词,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造出字词通顺、意思完整、符合逻辑的句子。依据现代语文学科特征,可延伸为写段、作文的基础,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功。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浪淘沙的造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大浪淘沙的造句1

1、这一次大浪淘沙我们将呈现给您一个全新的MDG国际,一个可以带领您征战全球MDG国际。

2、今天的世界发生着亘古未有、日新月异的变化,无论什么主义、什么制度、什么模式、什么道路,都在经历大浪淘沙般的检验,都必须与时俱进。

3、大浪淘沙,只要韩寒认真淘,多少都会发现些被埋没的金子,“改善一下供稿者的生活”。

4、对于我们这些经过大浪淘沙走进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来说,知识、方法可以很快掌握,但是良好的习惯,优秀的品质,高尚的品德却不是朝夕可就的。

5、买方市场的形成,微利时代的到来,对我国民营企业起到了一次大浪淘沙的作用。

6、这些价值是西方文明在经历了历史的大浪淘沙后的精华,是西方核心的政治价值。

7、系统集成商群体的“鱼龙混杂”只能等待市场的“大浪淘沙”,而设备供应商们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已经擦亮了自己的眼睛。

8、其中不可避免地将会有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9、未来的市场将会逐步科学和健康化,商场如同大浪淘沙,那些管理落后、专业水平低的企业终将被市场所淘汰。

大浪淘沙的造句2

1、正所谓大浪淘沙始见真金,真金不怕火炼,春哥,他是千年来伪娘与假小子的终结者!

2、但是,这种束缚最终会在大浪淘沙中逐渐消逝。

3、然而,回望大浪淘沙般的历史长河,你会看到辉煌,特别是某一个城市的辉煌,多么像萤火般转瞬即逝,也会为这种无常的`兴替感到震惊。

4、因特网像大浪淘沙一样,冲击着网络的海岸线,侵蚀着脆弱的网络操作系统的功能。

5、且看乱世一代新人如何大浪淘沙,异军突起。

6、大浪淘沙,泥沙俱下,能不能发点评论员文章,讲科学、讲政策、讲量力而行?

7、印制质量差和编校质量差的图书,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大浪淘沙。

8、容貌和性情是千姿百态、各有所爱的;心胸和智勇则是百川归海、大浪淘沙的。

9、如果没有勤奋刻苦,机缘命运,并且有着一份把握机遇的能力的话,则如同大浪淘沙一般,就此埋没天分,消逝于历史之中。

10、大神通者威临天地,一位位天娇冉冉崛起,红颜多娇,心执一人,大浪淘沙,一代新人换旧人。

11、一山野少年,跌宕在人生的棋局中,缘何流芳百世,名垂千古?六朝金粉,七朝古都,现已被雨打风吹去,秦皇关外,大浪淘沙,淘不尽世俗的纷争。

大浪淘沙的造句3

1、时间的流逝,经历沧桑,希望你能保持童真;四季轮回,人世变幻,希望你的童趣永不变;日月更替,大浪淘沙,希望你能把,尿床习惯戒除!哈哈,祝六一儿童节快乐!

2、这个战国七雄一开始还不是就这七个国家,当时一共二十多个国家都觊觎霸主地位,历经战火洗礼,这前二十强大浪淘沙的一番海选PK之后,基本上就剩下燕、齐、楚、秦,赵、魏、韩,七位选手继续磕了。

3、“碧海银沙”、“大浪淘沙”等高档娱乐场所涉黄案最为引人关注。

4、适逢夏日好心情,大浪淘沙乘长风,早晚忙碌有憧憬,恰似一只采花蜂,采集甜蜜百事成,水到渠时五谷丰,时来运转暗自惊,陪你一同数风景,勤劳致富品美茗,舒心康健娇媚生,有我短信伴你行,快乐与你喜相逢!

5、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分开,面对时间,大浪淘沙,最后剩下的更多是美好回忆……若干时间后萌生的一点想念,那是缅怀,曾经对感情的付出。很希望今天能再遇见你,其实只想说一句:我很荣幸,爱过你。

6、大浪淘沙竞争联盟各谋出路。

7、红尘滚滚茫茫人海忙忙碌碌尽是他乡之客,阳春白雪春花雪月七年之痒终于同床异梦,游戏花丛彩旗飘飘红旗不倒不过青楼挂名。大浪淘沙,洗尽铅华,方显爱的真谛。120要爱你,愿我们心有。

9、大浪淘沙,烈火真金,南沙干部在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推进南沙新区的开发建设中都将经受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

10、而随着手游发展在经历大浪淘沙后走向正轨,代言应该回归主流的呼声盛销日上。

11、我当时也是不知道买什么,但看见任汝芬辅导考研政治这么多年了,大浪淘沙,应该错不了,就跟定任汝芬了。

12、然痴者尤痴,红尘滚滚,大浪淘沙,担当者自能排难解忧,依旧看溪流春涨,享竹屋云归。

13、1996年秦池事件的大浪淘沙,把鲁酒的锋芒扫掉了,把曾经风光一时的秦池、莱州等淘汰了。

14、丰富的人生阅历,不同时期走过的足迹,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联系,又让李杏雨在改革之潮大浪淘沙的今天“尘海苍茫沈百感”。

15、古有知耻后勇,今有变废为宝。垃圾莫要扔掉,只需放对地方。柳枝插土成树,忠言逆耳是福。废墟延续古风,甲骨记载文明。复活节,让我们大浪淘沙,点石成金!

16、经历过时间的大浪淘沙之后,留下来的那个模模糊糊的影子是谁,你真正爱的那个人是谁。你能够欺骗别人,却没法欺骗自己。你或许会在理想和现实的夹缝中做出某些妥协,却绝不会丢失掉你的原则,违逆你的心。

十三花,流水席

(一)

明天就是腊八,本来应该是祭祀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等各路神仙的,因为一年忙过了,庄稼也打碾归仓了,人们便可以腾出手来犒劳和打点一下这些同样是忙碌了一年的神灵。腊字从肉,可见一进入这个月好多事就跟肉有关,祭祀神灵时也就可以带点荤腥,让他们也分享一下丰收的成果。一进入腊月,鸡呀兔呀羊呀的,都长肥了,年猪也挂膘了,人们就显得比平常更忙了,特别是各种喜事趁着腊月一件赶着一件来了。

农村过喜事可不像城里,在大宾馆定个标准包几十桌,客人蜂拥而至,完事一哄而散,就两三个小时的事儿。在农村喜事一般得过三天,第一天在娘家,叫“添箱”。姑娘打扮好了在炕上陪娘坐着,娘家定做的两个红漆木箱就开口放在西厢的拉檐台子上,陆陆续续来贺喜的人把自己拿的礼品就装那两个箱子里,床单呀被套枕巾呀衣裤鞋袜呀,要不了多久两个大箱子就会装得满满当当的。大件的东西比如毯子被子礼品箱子,就挂在院中拉起的铁丝上,红彤彤的,看着特别喜庆。一到晚上,上房炕上便坐满了人,商量第二天陪新娘到婆家的“尊客”。尊客就是新娘在娘家最亲近最尊重的人,一般是男性,比如伯父、义父、叔叔、哥哥、弟弟、舅父、姑父、姨父、姐夫、表兄以及押马男孩、各姓族长、庄间老者等等;一定是双数,比如六人八人十二人十六人等等。娘家有时候会考虑到婆家接待的难处,尊客大多派八人或十二人,当然也有派出二十四个人的,我想这里面就可能有了示威的含义,以这样的阵容告诉婆家,娘家户很大,对我姑娘好一点!

喜事主要在婆家过,而且一过就是两天。在娘家添箱的当天晚上,婆家的各路亲戚也会到齐听管家分配任务,背箱子迎亲、看桌子敬酒、端盘子送菜以及迎来送往、煮酒添茶、下厨做饭都需要大量的人,当然跑前跑后的主要劳力还是自家小孩、女婿外甥。安排妥当以后,就清理了上房桌子,端了香马盘,去请祖先。结婚是本家大事,要添人丁了,得请来祖先共同见证这一伟大时刻。记得表兄结婚时我也跟了大队人马在漆黑的夜里掌了灯笼去请祖先,表兄点了纸钱倒了奠酒说,太爷,你老家忙不?钱也给你烧了,这就算打到折子上了,你可得来呀。

祖先一般上请三代,在红纸折成的令箭状的牌位上,左右各写“供奉”两字,中间一行顶出头写上“×氏门中三代宗亲之神位”十一个字。农村的梁记、牌位、铭旌等,字数都有讲究,大概是用“生、老、病、、苦”五字往下数,一般要数到“生”字上。古人用这五个字来总结人的一生,可能他们也认为人生不如意者常十之八九吧。牌位上了桌子之后,左右各摆了香筒、黄表、金方、纸钱、奠酒、奠茶、白馍、果疏、献饭等,旁边椅上便坐了庄间老人照看香火,来搭情的人便可焚香化表以示祝贺。

迎亲的队伍得天不亮就走,天亮前到达,娘家也备了简单的酒菜招待来客,而新娘早就哭得泪人一样了。一般的情况是哭一下就走,绝对没有赖着不走,把事搅黄的,但是也能遇上比较复杂的局面。好多年前,村里一小伙去娶亲,新娘子竟抱住础截哭叫着活不下炕。大概是小伙花了不少礼钱,心中有气,或者是急于娶媳妇,着急上火,他竟一步跨上炕去,背起媳妇,扭头就走,嘴里还骂着“哭蛋”!媳妇在背上拼命撕打,拗不过那犟驴竟破涕为笑了,迎亲的老骟驴倒落了空,跟在后面。迎亲的人沿路要撒上大红的路帖,有的上面写“姜太公在此诸煞避之大吉”,有的写“白虎当道诸煞避之大吉”,一路走,一路撒,如果路过磨子、水井、窖口,都要用红纸苫上。

新媳妇在路上脚不能着地,到家了也不能下炕。新房的窗格子上照例要贴满喜庆的大红窗花,炕上要满铺红毡红毯,炕沿上可能还要挂上大红的帐幔,加上一身红祆的新娘,在这红色的世界里,你只能恍惚地看见新娘子白净的面庞和纤纤素手。伴娘和迎亲的人都有属相的要求, 必须是“用相”,据说是按新媳妇的属相而定,有“新人门前一五九”的阴阳学说,比如新人属蛇,妨克的属相必然是“虎马狗”,以次类推,“猪羊兔”“龙鼠猴”“鸡蛇牛”等等。

搭情贺喜的人是陆陆续续地来,凑够一桌就安排一席,吃完让坐,再凑下一席,这叫流水席。来客坐定以后,先摆八个凉碟,一盘酒杯,看桌子敬酒的人倒满酒,双手端盘,恭恭敬敬地给每个人敬酒,你取酒饮了,便可放回杯子,夹几口凉菜,寒暄几句。当主人再一次端盘子让酒时就意味着该收摊了,凉菜酒碟瞬间撤下,端来的热菜已排在门口了。

热菜都是一人一大碗,叫“碗儿饭”,家境好的人,能在每个大碗里凑够十三样菜品,就叫“十三花”。一般是拿萝卜丝菜垫底,上面依次摆了大肉丸、酱排骨、卤鸡腿、红肉块、白肉块、炸酥肉、炸豆腐、卤鸡蛋等凑够十三样,满满一大碗,再浇入浓厚的肉汤,一碗一碗整齐地排在大笼屉里候着,等到客人上席行酒时,用大火猛蒸,几分钟后便可热气腾腾地端到桌上,然后再备下一席。

十三花确实很好吃,肉都蒸得酥软可口不油腻,特别是垫在碗底的浸在肉汁里的萝卜丝,有嚼劲,有肉香味。

(二)

一碗十三花,最吓人的就是那两大块厚墩墩油晃晃的红白肉,红肉是红烧的,白肉是白蒸的。在吃用匮乏的年代,大家几口吞咽下肚,可能还觉得不太过瘾,但是现在,基本没有人吃得下了,一般席间会放置一个空盘,大伙会把自己碗里的肥肉捞出,嘟嘟囔囔地堆在里面。不过,有时候就会遇见一个特别能吃肥肉的人,大伙就把自己碗里的肥肉全都夹到他的碗里,高高地摞起来,他便大块朵颐,吃得满嘴流油,看得人目瞪口呆。这种人在农村叫“肉量”,大概跟饭桶意思差不多。我最喜欢吃的是那个鸡蛋大小的瘦肉丸子。有些事说不大清楚,比如农村人自己养的猪比城里卖的猪肉要好吃,手工剁碎的肉比机器磨碎的肉做成的丸子要好吃。做丸子一般精选猪后腿的瘦肉快刀剁成馅,拌入料粉精盐蛋液粉面葱姜蒜苗,再团成球摆在大笼屉里猛火蒸熟。这种丸子又酥软又筋道,吃起来盐香可口。我有一次在席间对肉丸赞不绝口,就有好几个老乡把自己的丸子夹到我的碗里,乡里乡亲坐在同一个炕上吃饭,有时候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十三花里有一样比较吃功夫的菜,就是蛋卷。先摊好一摞鸡蛋饼,在每一张饼上均匀地抹一层肉泥馅,小心卷好,再整齐地码放在笼屉里,起火蒸熟,放凉以后快刀斩成小段就可以了。酱排骨和卤鸡腿比较好做,但因为都是土猪土鸡,怎么做都好吃。垫在碗底的萝卜丝是不算菜品的,但是有人就是喜欢吃这个。有一次见席间一人推开摆在眼前的满满一碗十三花说,都端走,干干地来一碗萝卜丝!萝卜丝菜端来了,他腮帮子一动一动地嚼着,竟发出驴吃夜草时的咯嘣咯嘣声。 大家都不不可思议的看着他,但他就是好那么一口,有什么办法呢。等到大伙都吃完了,这一席就算结束了,管家也就开始张罗安排下一席的人了。

吃完饭的人大可不必马上离开,因为院子里临时搭建的帐篷里面炉火正旺,你就可以在这里抽烟煮茶划拳行酒掀牛打牌。万一没事干,也可以嘴里叼一棒烟,几个人凑在一起闲蹲在台子上听高音喇叭里面高亢而嘹亮的秦腔。这时候你就可以看见新女婿胸前斜绾着大红缎子被面,出出进进,客客气气,迎来送往,劝茶让烟,而你绝对不会看见新娘子和他同时出现,因为在送她的“尊客”还没有打发走之前,新娘子是不能下地的。

在这一天最尊贵的客人总共有三批,分别是舅舅家,娘舅家和送新娘的尊客,都是要拿了鞭炮远远地接进门的,而且尊客因为后面跟了新娘子,他们会表现出空前的矜持和严肃,接待的人如临大敌,生怕出了纰漏,吃消不起。所以要有点头哈腰前面引路的,要有递烟点火沿路伺候的,要有握手拍背巴结恭维的,甚至路远了还要在门口备好水盆毛巾随时递上的。当然,他们也不会因为自己尊贵的身份而失了礼节,先要称头的老者率了一干人等给主人家的三代牌位恭恭敬敬地上香叩首以示尊重。他们入席落座以后,要由庄间年龄最长或本家辈分最大的人在席口陪侍,让酒点烟添茶。他们也不能随便去吃普通的十三花,而是要吃庄严隆重的“四盘子”。四盘子是这天的大菜硬菜招牌菜,直接决定着这次婚礼档次的高低。虽然叫四盘子,但情况好一点的主人家可能会摆上六个八个或者十二道菜,以示婚礼的盛大和隆重。

打发尊客时,要在院内摆上桌案,案上要一碟一碟摆好瓜子糖果,核桃花生,水果香烟,花卷蒸馍,酒杯酒盘,最重要的是要在桌子中央摆上一碟子现金钞票,而前来贺喜的人----不管是你吃饭的,喝茶的,行酒的,打牌的,聊天的,听戏的,下厨做饭的,前后跑腿的,看桌子敬酒的------都要马上停止手头的工作,起身围在院子里,来共同见证这一伟大的仪式。这时候尊客里面的称头的老者和大总管会寒暄着走到桌前,问今天是什么风?喜神在哪个方位?两位大人物都显得风神凛凛而又客客气气,尊客照例要端了酒杯,给各路亲戚、庄间人等敬酒,说些谢谢款待,后会有期,以及新娘小户人家,不懂事,还望看待之类的话。而大总管这时候要安排人把桌子上摆放的东西一样一样地塞在每个尊客的口袋里,他们照例会客气一番,但一定得装上,因为这是规矩。而那一叠子钞票,他们又拿了去和新娘道别,有一部分要留给新娘。新娘是不能下地的,但看着亲人们行将离开,想到自己从此入了别家门户,没有不失声痛哭甚至大放悲声的。有一次见一个新娘跪着炕沿上,低声抽泣,一声一声喊:大爸!舅舅!姨父!姑父!而尊客心肠软的,早已泪流满面,扭头就走。

(三)

当尊客们终于谦让着出门时,基本所有的亲戚朋友都要来跟着相送。有拉着手不放的,有陪着笑脸尾随左右的,有拿着香烟挨个递烟的,有客套话说个不停的,当然也有站在路边看热闹的。人们也都大都说着些粗茶淡饭招待不周失了礼节还望谅解的客套话以及姑娘嫁到这边就是自家孩子你们就放一千个心一万个心之类的宽心话,尊客们也自然都是频频地点头微笑不断地挥手致意,场面极为喜庆祥和而又热闹非凡。

送走了尊客,紧张忙碌的一天行将结束,日头也就跌了窝,天色也慢慢地暗了下来,而下面的重头戏就是庄间人闹洞房。其实城里人也闹洞房,有时候尽管闹得比较过火,但节目总是显得单一雷同而且乏味,基本都是用鞋油呀牙膏呀等乱七八糟的东西把新郎画成鬼样子,衣服剥得精光,身上挂了各种蔬菜瓜果,闹房者拿棍子敲着新郎的腿让他和新娘做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动作做不上,做不到位,就往里打,我有一个同事结婚后好几天腿还瘸着。而一个常见的节目就是新郎头上顶着铁脸盆子双膝跪在新娘面前,新娘敲盆子问话,敲一下问一句回答一句,大概都是些婚后谁洗衣谁做饭谁擦地板谁接送孩子之类的老掉牙的问题,因为已经快要被打成残废了,新郎想要继续活下去的话,答案就只能有一个。有时候还比较血腥,比如在新房的被褥里埋伏上大头针。当然也有比较好心肠的人,我就在那天晚上接到了一个电话,他说,马少,总共有三十六根……

农村人闹洞房时是不要新郎参加的。等到尊客走尽,村里的年轻人能瞬间把洞房围得水泄不通。为了防止闹房的时候损坏了被褥帐幔,大伙便吆喝着张罗着扯下帐幔,移走被褥,仅剩一面光炕,胆小的新娘看到这阵势,早已下得瑟瑟发抖。当然也有性格倔强的新娘瞪着眼睛进行威胁,那意思是你敢过来我就敢和你拼命!也有会来事的新娘客客气气地和大家攀谈说笑,那意思也很明白,让大伙不好意思下手。但一切都是白费,闹洞房那是规矩,只要你肯结婚,等于你认同了这些规矩。不过,所有的节目都是要付费的,而且是明码标价,在村里这是官价,不能谁家高谁家低。这里面最文明的一个节目就是“过桥烟”,新娘点着了香烟,用嘴唇衔住中部,闹房者便凑过脸来同样用嘴取走香烟,大吸几口。几根烟下来,新娘早已被呛出了眼泪。我清楚地记得过桥烟的价格是一毛钱每支,当时在农村一毛钱能买两个鸡蛋。还有一个较为文明的节目,就是交了两毛钱之后可以亲一下新娘的脸蛋,这是个短平快的节目,伴娘在旁边收钱,小伙子们一个一个过,短时间内就能收不少零钱。记不清是谁家结婚了,只记得新娘不怎么漂亮,一个小伙子先交了两毛钱,犹豫了一下,忽然就亲了一口正在数钱的伴娘便迅速转身出门。突然之间出现了这亘古未有的变局,伴娘一时楞住了,等到她回过神来从门里面杀出时,那小伙子早已溜走影都不见了。这些收费的项目完了之后,就基本到后半夜了,而闹房的节目就进行翻新和转段,最惨不忍睹的就是大伙抓来新娘的大伯子甚至是公公,按在炕上,在后背上匹上马鞍,让其在炕上跪行转圈,还要让新娘手里拿着马鞭子反复抽打。闹房的那天晚上,是不能讲究辈分和大小的,好多长辈的男性早已料到晚上将要发生的故事,所以在送走了尊客之后,立马收敛笑容转身遁走,有藏到柴窑里的,有藏到驴圈里的,有藏到洋芋窖里的,甚至有下了河沟上了堡子山的。但是无论他们逃向何方,藏身何处,最后都被一个一个地押解回来灰头土脸地任人摆布,不仅要装驴,还要掏钱。我想这就是这个世界上最难堪的事了,但据说洞房闹得越凶,新人就在以后的日子里越是幸福美满天长地久,这家人以后也就越是吉祥如意万事亨通。有了这样堂而皇之的借口,全村的年轻人都会在这个夜晚放开手脚大干一场。有一次因为来人过多,场面火爆,炕面瞬间塌陷,等从炕洞里拉出新娘,已经是烟薰火燎,满身草灰,反而弄得大家满脸羞愧,都争着去拍打新娘身上的灰土。新娘到是好脾气,连声说没事,没事。不过也能遇上火爆脾气的新娘,听说外村一家大户娶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新娘,闹房者越聚越多,节目也越来越过火,但他们哪里知道人家来自武术世家,身手不错,过火的节目触碰了她忍耐的极限,竟起身亮掌,瞬间打得那些人屁滚尿流。但等到大伙儿一哄而散,他们才发现冷了场子,这是很不吉利的。

(四)

洞房不能闹到天亮,新人总要安床。这个时候,闹房的人虽然意犹未尽,但只能让出新娘从炕上撤下退守在地上来围观由喜娘主持的安床的仪式。而那些既掏了钱,装了驴,又被新媳妇打了屁股的颜面扫地的长辈们也终于熬过了这一关,长出一口气,抽紧脸上的皮肉,恢复往日的威严,披起衣服回到上房里面煮茶聊天,等着喜娘去安床。喜娘必须是已婚的、家庭和睦团结的、儿女双全的庄间婆娘,她的属相也必须是用相,在十二属相里每年只有三个用相。由于有了这诸多的限制,每次找个安床的喜娘其实是挺麻烦的一件事儿。既然是安床,那自然就少不了新郎,至此,他终于可以和媳妇儿见个面了。记得有一次,一个新媳妇已被闹房者折腾得筋疲力尽,见新郎终于被放进门来,竟掩面涕泣,失声痛哭,在众人劝慰之下,渐渐止住哭声,哀怨地看了一眼新郎,破涕为笑了。在众目睽睽之下,一对新人喝了对酒,吃了长面,喜娘便安排他们坐好,拿出几个口袋,里面分别装了花生、大枣、核桃以及荞麦、糜子、谷子等五谷杂粮,就一把一把往炕上撒,每撒一把,就说一句词。那词句朴实通俗又押韵上口,极有意思,大概是一些孝顺老人团结和睦的嘱托以及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的祝愿。小时候玩过家家的时候老念这个,但很可惜,我现在一句也记不起了,只记得在闹房的喧嚣过后,洞房的气氛顿时显得安详而又多情,在摇曳的灯光下,新娘看着新郎莞尔一笑,大伙这才明白全部撤退的时候到了。

不过,还有一个比较神秘的仪式,那就是听床。我至今都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深刻的用意,而且更让人奇怪的是,首先蹑手蹑脚在窗户下和门口边侧耳听床的是婶婶、姑姑、姨姨、妗子等长辈。不过,她们只是象征性地听一下,便回上房复命,而真正打持久战的是村里那些楞头小伙子。他们能一声不响地蹲在门下,而且不听出个动静绝不罢休,为以后见了面取笑新郎新娘留下些证据。但新郎早就知道这些伎俩,因为他可能跟别人一起也听过不少床。有一次一个新郎为了早点赶走门外的听床者,就悄悄地打开风窗兜头倒下一盆凉水来。三九天气,滴水成冰,门外众小火全部中招,一阵哀嚎过后,都在外面日娘蹶老子地骂了起来,而新郎在里面嘿嘿一笑,便放心安床了,他知道,这帮家伙如果还不走,就会冻成冰疙瘩。但任何事总有失算的时候,这些家伙之所以舍不得离开,是因为他们在新房里埋伏了机关,所以继续悄悄地蹲下,任由衣服结冰。新郎以为大家都走了,这才敢和新娘大声说话,准备睡觉了。原来新娘为了防止闹房时大家都不小心出现意外的尴尬,竟然穿了四层裤子,系了四条裤绳,而且全部打了结------这是这次听房最大的收获。但当听到新郎得意洋洋地炫耀说我早就备了一盆水冻这些坏松时,大家都咬牙切齿地心想,你小子别得意太早,好戏在后头呢。原来他们早就在炕沿下埋伏了一枚炮杖,在炮杖的捻子上系了一个燃烧的香头,这基本就是一个简易的定时炸弹。只听房中一声巨响,新郎惊呼着从炕上弹起,并带着哭腔愤怒地叫骂,这是哪个的干的,啊?便有人推开风窗说,是老子干的,看谁玩得过谁!大伙便起身抖落身上的冰茬子,大笑着相约出门。

这事更不好理解,但是唯其如此,这场婚礼就更显得刻骨铭心吧。而以后多少年,人们都会提起这个笑话,还会取笑那个新郎。比如有一次一个粮口袋打了结解不开了,大伙便吆喝着叫那新郎来解,并说解绳子人家是专家,我们就不要逞能了。

安了床照例就该睡觉了,但是也保不齐有时候会节外生枝。在那个年代,农村人处对象时是基本互相不说话的。在婚前,两家人也以亲戚相待,逢年过节时也经常互相走动,但两个年轻人交流的机会是很少的,见了面也只是互相看一眼,都不说话。我能清楚地记得表兄和他的未婚妻见面时相视一笑,他的未婚妻就咬着嘴唇红了脸,表兄要离开时,她就远远地站着送,回家时就发现他的包里塞着一双鞋垫,上面用彩线绣着一对鸳鸯。如果哪家的姑娘看见女婿来了表现得兴高采烈,可能娘家人也感觉孩子不够矜持甚至不够庄重从而自己脸上无光。如果两个年轻人在田间地头一起坐了一会儿,或者一起聊着走了一段路,就一定会被谁家的大婶儿窥见,从而成为村子里面一个不小的新闻。这就是当时大的环境吧,不过这样的婚姻并不一定就是包办婚姻,因为大人一定会征求孩子的意见,只有两个孩子同意了,两家人才有可能成为亲戚。这样的婚姻被事实证明是相当稳固的,母亲曾说过,她和父亲婚前没说过一句话,但是婚后他们也没有红过一次脸,父亲还给她教会了凤凰琴。

但是也有个问题,婚前缺少了交流,两个人需要磨合的时间可能就要长一些,有人在新婚之夜就和老婆发生了不快甚至是激烈的冲突。现在说来有几件事令人捧腹,有的被当做笑话在村子里传了好多年。

(五)

记不清是谁的诗了,也只记得其中的一句:“一觉醒来,她就睡在身边。”

真是奇怪,从来没有说过话的两个人就这样睡在一起了,他们是怎么开口说话的?怎么进行交流的?不过我想,只要两情相悦,这都是简单事。但是在前些年还是有包办婚姻的,特别是从小定下的娃娃亲,两家大人都成了多少年的好亲戚,孩子长大了反而不同意,这怎么能成呢?于是大人们祭起家法,使了威严,也造成了不少婚姻的悲剧。南山上有一家从小订的娃娃亲,男孩长大以后考上了师范学校,女孩也有自己心仪的对象,但双方大人为了自己的颜面,强行举行了婚礼,结果当天晚上就闹了不快,新郎活不入洞房。新郎的父亲气急败坏,拿起皮鞭劈头盖脸地抽打新郎,新郎跟牛一样不为所动。亲戚们也都围着他解劝,都说没事, 互相体谅着,过着过着就好了,先入洞房,好不好?新郎见摆脱不了大家,便撂下一句狠话,说你们谁感觉好了谁就进去!说完就抱了一卷铺盖去驴草房睡觉了。后来听说他们和平分手,也各自成家了。除了包办的婚姻之外,还有一些不到法定年龄就举行了婚礼的,在农村这种事还比较普遍。我们村有一个老太太比大女儿大十三岁,我小时候见过她女儿拄着拐杖来看妈妈,娘俩都缠小脚,竟然像亲姊妹。两个性格顽劣的小孩忽然结了婚,成了两口子,有时候就会有意想不到的麻烦,比如新婚之夜有人就打了起来。男孩第二天天一亮就找妈妈告状,带着哭腔说,妈!你看!这里,这里,还有这里!他妈一看,不得了了,男孩身上青一块紫一块,脸上还被抓出了好多血印子。这哪里是打架呀,这简直就是虐待!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俩的关系越来越好了,竟然如胶似漆形影不离,我后来还见过他们两个,男孩骑着摩托车捎着女孩,女孩把头埋在男孩的背上,风一样地从大路上驰过。还有一对新人,婚礼本来过得很顺当,结果晚上却生了波澜。尊客打发了,洞房闹了,床也顺利地安了,听房的人也全都走了,结果不知怎的,新娘飞出一脚把新郎踹下地去。当年睡的火炕是拿料光石抹了炕面的,特别光滑,据说新郎飞出老远才停了下来。这事在在村子里当笑话讲了好多年,大家都比较关心当时具体发生了什么矛盾,但两人都守口如瓶,一直没有告诉大家。新娘漂亮,干练,后来据说还当了急干民兵,组织全村的妇女干活,是把干活的好手。不知为什么,当时我们小孩吵架对骂的时候,都口里叫着她的名字骂。

在那些年,农村人好像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爱情,能睡到一起的,就是两口子。繁重的劳动,拮据的生活,琐屑的日常小事,都要靠两个人共同面对和承担,有了长期的磨合,即便是性格不合的两个人,也都慢慢成了最亲的亲人。

婚礼的第三天,别的客人都走完了,新郎的亲戚们要全部留下来品尝新娘子做的细手面,一般是留到下午,而整个早上还要在上房炕上继续安排流水席,只不过这时候入席的基本都是本家亲戚了。大家都按照辈份落了座,新郎和新娘便由伴郎和喜娘陪着站在炕沿下敬酒。敬酒有两个目的,一是改口,二是要钱。新郎介绍说这是姑父,新娘便叫一声姑父,而那个被叫了姑父的人这时候要把手探进口袋里掏出几块钱,放到伴郎端的盘子里。新娘如果嫌钱少,会再叫一声姑父,直到把他备好的零钱掏光。而有想开玩笑的亲戚会在事先换了不少毛毛钱,叫一声给一毛两毛,一直叫就一直给。当然,如果新娘万一受不了了,使个脸色,伴郎会亲自跳到炕上去,按住那个人,搜光他身上的钱。农村人亲戚多,一早上下来,新娘都会有比较可观的收入,特别是改口叫了爸妈之后,会有大把的进账,如果老两口掏的钱少,也会被亲戚们按在炕上搜身。这样,亲戚们在一起说说笑笑,吵吵闹闹,真是喜庆。

喝了改口酒,下午就该吃细手面了,这对新娘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和考验。先要均匀地潲入灰水,再把面搓成絮,这道工序不容易把握。水倒多了容易伤水,如果再兑干面,擀出的面条就不筋到;水少了面团就搓不到一起,容易开裂。面团要反复揉搓,一定要把僵硬的面团揉倒,揉软活。一般是左手抬起面团右手搓出,等面搓长了再对折起来继续搓,反复几十遍才能把面的韧劲搓出来。最吃功夫的不是揉面擀面而是切面。把擀好的几张面摞起来两次对折形成扇面,再左手按面右手操刀,一刀一刀地推刀切出长面条。手艺好的新娘切出的面条均匀细长,卧在碗里一窝丝,再浇入滚烫的肉臊子,虽则是普通的一碗面,也是人间美味,亲戚们吃了当然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