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秋来》原文|赏析

2.梧桐树落叶诗句

3.梧桐树、芭蕉树,古代为何都被诗人当做忧愁的代名词?

《秋来》原文|赏析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梧桐一叶落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作为一位杰出的浪漫诗人,李贺呕心沥血的“苦吟” 不仅仅是在寻找一种感觉、一种情调,更是在寻找一种“思”、一种惊心动魄的灵魂的真实。其每一首诗,基本上都可以看作是一次关于世界、关于生命的充满疑虑的动问与陈述: 太一安在?神仙安有?世界业已天荒地老,诗人呵,你将欲往何方?就这样,在无边的落漠孤寂中,诗人追问着生,谛听着,一步步走向最后的沉默。如此,也就不难理解,李贺何以总是与秋天不期而遇,何以会与萧索、肃杀、毁灭的情调有那样难解难分的机缘。出门则“秋姿白发生,病骨伤寒素。”(《伤心行》)闭门则“闭门感秋风,幽姿任契阔。大野生素空,天地旷素杀。”(《秋凉诗寄正字十二兄》)行路滞阻则 “落漠谁家子,来感长安秋。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崇义里滞雨》)甚或一场昏天暗地的血肉撕杀,也发生在秋天(《雁门太守行》)……如果说上述一些诗中,秋天作为感性意象还略显散乱因而使得理性内容有些破碎的话,那么,《秋来》一诗中,秋天与心灵已同感共仰,参赞互化,在地狱之火的烛照下,在生与的震颤中,凝定为生命的形象,升华为勾魂摄魄的精神力量。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起笔突兀,令人不容回避地接受一种心灵的状态和秋来之情状。风吹梧桐,凄凉压迫着诗人孤苦的身影,衰灯残照,络纬虫悲啼嘶鸣着漫天的寒冷。此间含咏,仿佛已骨梗多时,一待脱口得出,则字字珠玉,掷地绝尘。“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万树之中,梧桐最先传达出秋天的消息。看来,李贺开笔有“桐风”,也是别有一番设计的。“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文心雕龙·物色》)季节,作为一种主题原型,在中国文学史上多通过视觉表达出来。屈子《九歌》: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风徐来,水波泛起,树叶纷纷落地,是一个视觉景象;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于登高纵览中,无限秋意沉入眼底;李贺却避开这些“笔墨畦经”,独独取笔听觉,一个 “惊”字,不禁展示了诗人心灵的敏感与纤细,也表现了心灵的脆弱与黯淡,秋来之悚然,心之悲凉双双呈现,跃然纸上。我们分明看见,遗世而立的诗人面对孤灯,耳听风雨,沉入了对生命的冥思苦想。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诗人首先动问自身的处境与生存的意义。怀疑,迷茫、愤懑呼之欲出,似有所求,又无可奈何,其中含隐的既有“天荒地老无人识”的落漠与悲哀,又有深察生之苍白而无法超越的痛苦。诗之兴观群怨,文章之经国治世的乐观昂扬之音在这一痛心疾首的诘问中变得沙哑哽咽了。生之意义这一沉重的问题困扰着诗人的心灵,诗人就此动问了一生,追问了一生。对自我与世界双重的悲观绝望渐渐淹没了诗人及诗,于是,不经意间诗人忽然对自己身为谁属感到陌生:“落漠谁家子,来感长安秋?”(《崇义里滞雨》)会于联翩的浮想中看到风中摇曳的生命的灯盏:“生世莫徒劳,风吹盘上灯。”(《悲铜鸵》)会在沧海桑田的感慨中宣告神仙的亡:“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个体生命会如此纤弱无常忽明忽灭,生又有什么意义?连上苍也会衰老连神仙也会去,诗人、文章又有什么价值?那种“快马踏清秋” 的无边无际的自由与快活只能是一个沉落心底的永远的梦!归根结底,诗人还是别无选择,只有不断地承受痛苦并于痛苦中汲取灵感之泉,孕化出瑰宝般的诗句。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价值的追问似乎使诗人精疲力竭,镂骨铭心的感念似乎使诗人身僵肠直,过度的冥思,使诗人终于走进一处奇特幻觉之中。冷雨在淅沥飘落,一个先哲的魂灵倏忽间踱出雨幕,是谁?是屈原还是?这个魂灵又为何那样悲恸忧伤?呵!原是慰籍诗人已去的心!活人却受者之凭吊,这该是何样的发想又该是何样地寓意深重。原来那未及言详骨梗在喉的千言万语都在一个“吊” 字上汨汨流出,既暗承了上句生之意义的追问,又点活了魂灵,使之具有可触可摸的神情,使诗境愈加逼真起来。诗至此则色调俱变,热切焦灼的抒情诘问转而为阴沉冷漠的陈述,诗境则由实而虚,由平入幻、入诞。此时,在凝固了一般的凄冷幽森里,我们仿佛看见了神那双忧郁的眼睛。“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诗人果然告别了苦雨孤灯,告别了追问的沉重,只身来到了亡的故乡,恍惚间,茫茫秋野上仿佛传来鬼唱鲍诗的声音,那是不平,也是肯定,精灵不朽,恨血成碧,一切都将有最后的证明。此句以虚写实,以鲍家拟自家,万般痛楚无奈中,诗人把滋味、价值,把生之一切抛给了,抛给了来世,为自己作出了最后的设定。“鬼唱”、“恨血”,字眼别致,耐人寻味——那该是怎样一种腔调和声色、怎样一种类属和归宿!寒秋似水,夜重如山,在一片寂哀惋中,整首诗徐徐落下了帷幕,那个本原的桐风瑟瑟、络纬唱寒的秋天在慢慢隐却,而弥漫了生命情调的诗的秋天却浸上读者心头,最后凝为一个沉重的象征。

世人素以“鬼才”、“鬼气” 论贺诗,其实,这是一种极其表相的感觉。深层的是,亡压迫着他全部敏感的神经,在黑暗中,其总是连续不断地洞见、想象、吟咏、设定亡,其设计的所有的意象——破碎、毁坏、摇曳、低垂、苍老、干枯……都迅速地指向亡。称李贺为“亡诗人”也许更恰当,更能标识出其独特之处。但李贺和西方那些手捧书本,漫步花园却吟咏亡的诗人们(诸如里尔克) 不同的是,他的诗来得更真切更自然,因而也更蕴籍更有意味。

梧桐树落叶诗句

1、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赏析:夜深了,淅淅沥沥的雨水,多情地亲吻着梧桐落叶,秋声呜咽,雨打芭蕉的声音,惹人愁绪难消。半夜时分梦里回到了故乡。这是孤独的梧桐落叶,随秋风独自飘零,漫无目的,增添几许忧愁,也象征着漂泊在外的诗人,传达出对家乡的思念。

2、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赏析:秋风瑟瑟,吹动着梧桐树叶,没有几分矫情,只送来寒意阵阵,江面上浪花渐起,使孤身在外的诗人情不自禁地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也是孤独的梧桐落叶,少了几分娇气,多了几分离愁,诗人客居异乡,看叶落,思故乡。

3、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赏析:半夜时分,天上下起了小雨,这是一场深秋的雨,滴滴皆是无情,洒向梧桐,看一片片落叶梧桐,听一声声雨打梧桐叶,无限的思绪涌上心田,都是离别的哀音。这是离别伤感的梧桐落叶,寄托着诗人万千离愁别绪。

4、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

赏析:独自登上高楼,眺望着远方,远方有诗人日思夜想的人,丝丝细雨,轻落梧桐叶上,天色已是黄昏。读罢全诗,不禁想起“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没有夕阳,但那种无奈的思绪却很浓厚,思念着的人儿无法相见。这是思念心上人的落叶,只有寄托着它带去诗人深深的想念。

5、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长信怨》

赏析:宫廷之内,水井栏边的梧桐秋叶渐黄,窗上的珠帘,不曾卷起,因为怕夜里秋霜打进来,增加寒意。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廷园中风吹梧桐叶的声音。这是深宫怨女情感下的梧桐叶,寄托着少女无限的感伤,满怀着对君王的深切思念之情。

6、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李清照《忆秦娥·咏桐》

赏析:炉上的香火,奄奄一息,壶里的美酒,所剩无几,真地很扫兴,这光景令人内心加剧悲苦凄切。严酷萧瑟的秋风,催促着梧桐叶的飘落,不知是秋风的急躁还是冬天的不耐心,已经无人探知。对丈夫命运的担忧,身处异乡的愁闷孤苦,此时席卷全身,实在是太令女诗人伤感了。

7、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张耒《夜坐·庭户无人秋月明》

赏析:庭院里,矗立着高大的梧桐,这是一棵坚强的梧桐,它也不甘就此衰落。树上的梧桐叶也似乎通晓树的内心,迎风摇摆,发出了些许声音,尽情地呐喊着。这是不惧风寒的梧桐叶,苍凉悲壮的场景跃然纸上,表达出诗人孤高自傲的品性。

8、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陆游《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

赏析:深秋时节,诗人从前线奉调回京,一路上看见枯黄的桐叶在晨光中飒飒飘落,又听到寒蛩不停地在夜里悲鸣。面对如此萧瑟的秋景,想到回京后再也难以受到重用的现实,心中十分沮丧灰暗。这是对仕途未知的哭诉,寄托着诗人渴望再次被朝堂重用的感情。

9、桐叶落,蓼花残。雁声天外寒。——张淑芳《更漏子·秋》

赏析:梧桐叶,纷纷飘零,蓼花凋残,南飞的大雁,呜咽的叫声响彻天空,深秋的寒意浸透肌肤,独居世外桃源,却无法得知归家的路途,心中无比的忧愁。

10、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候蛩凄断》

赏析:深秋时节,万物凋零,只有那一叶梧桐悠悠落下,不知寄托了多少秋凉悲声!诗人独自飘零,面对着纷飞的梧桐叶,心中愁绪骤起,孤苦潦落的情思满腹,看尽了多少人世苍凉之后,却道不尽人间悲欢离合。

梧桐树、芭蕉树,古代为何都被诗人当做忧愁的代名词?

悲秋、伤春的是诗人常有的情结,因为秋天虽是收获的季节,但也代表着由盛而衰的开始,而春天虽代表着勃勃生机,而由于寒意犹存,一片欣欣向荣的场面迟迟难以到来。

在“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影响下,梧桐、芭蕉因为其特殊的生长习惯,自然成为诗人们面对这秋风肃杀、春意难来的感情寄托。

知秋而落寄感伤的梧桐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梧桐可谓是秋天最早落叶的树种,这就使梧桐与悲秋密切联系起来。梧桐树本身就是高直挺拔的,其枝叶更是高耸云端,给人一种距离感,在知秋就落叶的情况下,显得凋零、凄凉,让人觉得那种孤独感铺面而来,因此只会让人觉得衰落、颓败。

梧桐由于枝繁叶茂,当雨打在上面的时候声音很大,特别是秋天夜深人静的时候,雨滴落在梧桐树叶上,不但雨声格外刺耳,还让人联想到不断飘落的梧桐叶,让人思绪万千,难以入睡。诗人们将梧桐写入诗词,来寄托自己愁绪。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在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中,在上片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悲伤主题下,用黄昏下的雨打梧桐,让人心声烦意的结尾,将词人内心的忧愁表露无疑。

难以舒展带忧愁的芭蕉

芭蕉因叶大、舒展的特色,而被文人喜爱种植,作为观赏植物。芭蕉春天开放,但由于惧怕寒冷,在早春时候,芭蕉叶是卷曲的,这让诗人们看来,芭蕉看似是因为忧愁、肩负太多的压力而难以舒展开来,有着其叶卷缩越深,忧愁越深的认同。

未展芭蕉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在唐代诗人钱珝的这首诗中,诗人开始将卷缩的芭蕉比作冷烛、绿蜡,接着延伸到将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害怕春寒而迟迟未开。在后两句将芭蕉比作未展开的书札,而少女的情愫都隐藏在里面,时刻希望春风早日到来。

芭蕉除了因生长特性早春难以舒展开来,被誉为忧愁过的代名词外。因为秋日时蕉叶舒展,在秋雨中和梧桐一样,因为雨滴劈劈啪啪的敲击,产生缠绵凄凉的秋愁。

长相思

云一緺,玉一梭, 澹澹衫儿薄薄罗。 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 帘外芭蕉三两窠。 夜长人奈何?

在李煜的这首词中,在上片中写女子的造型,在秋夜里还穿着薄薄衣衫,下片中用秋风秋雨写出环境寒冷,而女子似乎有心事,恍然不觉,此时雨落芭蕉的响声,连绵不绝,让女主人的忧愁无处化解,只能叹息道长夜漫漫,何处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