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隋炀帝杨广

2.王莽和刘秀都是穿越者,穿越者王莽和位面之子刘秀是什么梗

3.盐铁会议有怎样的典故?

4.严刑峻法什么意思?

5.度心术的原文及译文

关于隋炀帝杨广

严刑峻法的例子-严刑峻法以破奸诡之胆

《隋书》:“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于是矫情饰貌,肆厥奸回,故得献后钟心,文皇革虑,天方肇乱,遂登储两,践峻极之崇基,承丕显之休命。地广三代,威振八纮,单于顿颡,越裳重译。赤仄之泉,流溢于都内,红腐之粟,委积于塞下。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狭殷周之制度,尚秦汉之规摹。恃才矜己,傲狠明德,内怀险躁,外示凝简,盛冠服以饰其奸,除谏官以掩其过。*荒无度,法令滋章,教绝四维,刑参五虐,锄诛骨肉,屠剿忠良,受赏者莫见其功,为戮者不知其罪。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频出朔方,三驾辽左,旌旗万里,征税百端,猾吏侵渔,人不堪命。乃急令暴条以扰之,严刑峻法以临之,甲兵威武以董之,自是海内骚然,无聊生矣。俄而玄感肇黎阳之乱,匈奴有雁门之围,天子方弃中土,远之扬越。奸宄乘衅,强弱相陵,关梁闭而不通,皇舆往而不反。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流离道路,转沟壑,十八九焉。于是相聚萑蒲,胃毛而起,大则跨州连郡,称帝称王,小则千百为群,攻城剽邑,流血成川泽,人如乱麻,炊者不及析骸,食者不遑易子。茫茫九土,并为麋鹿之场,忄弃忄弃黔黎,俱充蛇豕之饵。四方万里,简书相续,犹谓鼠窃狗盗,不足为虞,上下相蒙,莫肯念乱,振蜉蝣之羽,穷长夜之乐。土崩鱼烂,贯盈恶稔,普天之下,莫匪仇雠,左右之人,皆为敌国。终然不悟,同彼望夷,遂以万乘之尊,于一夫之手。亿兆靡感恩之士,九牧无勤王之师。子弟同就诛夷,骸骨弃而莫掩,社稷颠陨,本枝殄绝,自肇有书契以迄于兹,宇宙崩离,生灵涂炭,丧身灭国,未有若斯之甚也。《书》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传》曰:‘吉凶由人,祆不妄作。’又曰:‘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观隋室之存亡,斯言信而有征矣!”

《北史》:“初,上自以蕃王,次不当立,每矫情饰行,以钓虚名,阴有夺宗之计。时高祖雅重文献皇后,而性忌妾媵;皇太子勇内多嬖幸,以此失爱。帝后庭有子皆不育之,示无私宠,取媚于后。大臣用事者,倾心与交。中使至第,无贵贱,皆曲承颜色,申以厚礼。婢仆往来者,无不称其仁孝。又常私入宫掖,密谋于文献后。杨素等因机构扇,遂成废立。自高祖大渐暨谅闇之中,蒸*无度。山陵始就,即事巡游。以天下承平日久,士马全盛。慨然慕秦皇、汉武之事。乃盛理宫室,穷极侈靡。召募行人,分使绝域。诸蕃至者,厚加礼赐;有不恭命,以兵击之。盛兴屯田于玉门、柳城之外。课天下富室分道市武马,疋直十余万。富强坐是而冻馁者,十家而九。性多诡谲。所幸之处,不欲人知;每幸之所,辄数道置顿。四海珍羞殊味,水陆必备焉。求市者无远不至。郡县官人,竞为献食;丰厚者进擢,疏俭者获罪。奸吏侵渔,内外虚竭;头会箕敛,人不聊生。于时,军国多务,日不暇给。帝方骄怠,恶闻政事;冤屈不理,奏请罕决。又猜忌臣下,无所专任。朝臣有不合意者,必构其罪而族灭之。高颎、贺若弼先皇心膂,参谋帷幄;张衡、李金才籓邸惟旧,绩著经纶。恶其直道,忌其正义;求其无形之罪,加以丹颈之戮。其余事君尽礼,謇謇匪躬;无辜无罪,横受夷戮者,不可胜纪。政刑弛紊,贿货公行,莫敢有言,道路以目。六军不息,百役繁兴;行者不归,居者失业;人饥相食,邑落为墟,上弗之恤也。东西行幸,靡有定居;每以供费不给,逆收数年之赋。所至,唯与后宫流连耽湎,惟日不足。招迎姥媪,朝夕共肆丑言。又引少年,令与宫人秽乱。不轨不逊,以为娱乐。区宇之内,盗贼蜂起;劫掠从官,屠陷城邑。近臣互相掩蔽,皆隐贼数,不以实对。或有言贼多者,辄大被诘责。各求苟免,上下相蒙。每出师徒,败亡相继。战士尽力,不加赏赐;百姓无辜,咸受屠戮。蒸庶积怨,天下土崩;至于就禽,而犹未之寤也。”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被叛军缢杀。唐朝谥炀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其孙皇泰主杨侗追谥为世祖明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王莽和刘秀都是穿越者,穿越者王莽和位面之子刘秀是什么梗

穿越者王莽和位面之子刘秀是什么梗

穿越者王莽:因为王莽篡汉以后,推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人们也正因为这些不切实际的改革而戏称王莽为穿越者),导致民怨沸腾。而且此时也该是王莽气数已尽,刘秀等造反派的时机来临,国内水灾、旱灾都没有停过,导致赤地千里、饿殍遍地。

老百姓们吃不上饭了,所以纷纷揭竿而起,顿时涌现出绿林、赤眉、铜马等大大小小数十股农民起义军。刘秀追随其兄刘縯也顺势而起,历史上将他们兄弟的兵马叫做舂陵军。

王莽的思想绝对不应该出现在那个时候,因为他的思想完全和当时社会生产力和发展水平严重脱节。王莽本身出身豪族,从小接受的是封闭的儒家教育。一个封建社会里出现王莽这种思想,是绝对不正常的,所以后世很多人称王莽是一个穿越者。

在《大新国2000年祭,重评乌托邦始祖民生皇帝王莽》中。曾这样评价王莽,民国时期的伟大民族主义者胡适说: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他认为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国有,均产,废奴三个大政策。

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还没有公平的评定。他的贵本家王安石,虽受一时的唾骂,却早已有人替她申冤了。然而王莽作为一个大政治家,他的魄力和手腕远在王安石之上,可怜这样一个勤勤恳恳,生性不能无为,要均众庶,抑并兼的人到末了竟在斩台上。

位面之子刘秀:因为从刘秀起兵,到后来夺取天下,这个过程充满了太多的不可思议。

公元22年10月,刘秀在起义浪潮的推动下也参加了起义。在起义初期,由于起步资本限制,刘秀的部队兵力少的可怜,装备也是很差,连刘秀自己都骑着一头牛上阵,因此刘秀选择了和宗氏兄弟刘縯一起谋求发展。次年刘玄被绿林军主要将领拥立为帝,建元更始,刘縯官封大司马,刘秀也因此被封为太常偏将军。

舂陵军前期的装备特别差,刘秀连匹马都没有,所以他都是骑着牛上阵,因此后世将刘秀叫作“牛背上的开国皇帝”。为了壮大势力,刘秀兄弟与绿林军联合,但是人家绿林军拥立了同样是西汉宗室的刘玄为皇帝,建元“更始”。

刘縯等人虽然很不爽,但又不能发作。王莽得知更始政权建立以后,命令王邑、王寻率领42万精兵进攻昆阳、宛城一带,力图一举消灭更始政权。而后爆发的“昆阳之战”,就是人们说刘秀是“位面之子”的主要原因。

当时王邑、王寻大军压境,而昆阳守军只有九千,吓得大家都要跑路了,但是刘秀却站了出来,力劝众人同心协力、誓守卫昆阳。由于昆阳兵力实在不足,于是刘秀就带了13个人,连夜逃出去召集人马。

当刘秀在定陵、郾城召集到一万多人马回救昆阳时,昆阳早已被敌军重重包围了十层。但是刘秀仍亲率敢队冲锋,刘秀平时为人文静,大家一看他现在这么勇猛,不禁士气高涨。但是敌我兵力实在太过悬殊,再勇猛也是以卵击石,白白送人头,然而奇迹发生了。据《后汉书·光武本纪》记载:

“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当时王邑大军军营晚上被流星砸了,白天又有硕大的蘑菇云压在头顶,导致军心不安,此时虽然他们人多,但是看见刘秀如此勇猛,不禁胆寒。刚与刘秀交手,

“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者以万数,水为不流”又是惊雷、又是狂风、又是暴雨,大军顿时土崩瓦解。此一役,刘秀斩杀王寻,歼灭了王莽的主力,不久王莽新朝覆灭。

“昆阳之战”是我国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这一战中的各种诡异天文现象,令后人津津乐道,大家将这些天文现象,戏称为刘秀的“大陨石术”、“惊雷术”、“暴雨术”,刘秀因此也成为了大家口中的“位面之子”。

当然了,这都是大家的戏称,刘秀能够成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他是一位非常具有人格魅力的人物,如果搞一个古代帝王口碑排行榜,刘秀必定可以名列前茅。如此优秀的一个人物,成功也就不足为奇了。

扩展资料

王莽称帝后,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措施,史称“王莽改制”。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宣布:将天下田改曰王田,以王田代替私田;奴婢改称私属,与王田一样,均不得买卖。其后,改革币制、官制,规定盐铁官营,山川河流收归国有;同时,与民休息。从此,国泰民安。

由于汉末以来,政治腐败,朝廷奢华无度,地方搜刮盘剥,再加上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使得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经济凋敝,所以人心浮动,政治危机愈演愈烈。王莽执政以来,为了获取民心,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缓和社会矛盾政策,但也始终未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王莽信奉儒家思想,他认为天下要恢复到孔子所宣称的“礼崩乐坏”前的礼治时代,才可能实现政通人和。因此王莽当上皇帝后,企图通过复古西周时代的周礼制度来达到他治国安天下的理念,于是仿照周朝的制度开始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在始建国元年宣布的政策是:将天下田改名‘王田’,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奴婢改称‘私属’,与王田均不得买卖。其后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把盐、铁、酒、铸钱及山林川泽收归国有。

但由于这些政策只求名目复古,很多都是与实际情况相违背的,而且在推行时手段和方法不正确,在遭到激烈反对后,又企图通过严刑峻法强制推行,使诸侯、公卿直到平民因违反法令而受重罪处罚者不计其数,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人们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各项政策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因此导致天下各豪强和平民的不满。

新朝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的汉室宗亲刘秀在南阳郡乘势起兵。更始三年(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鄗县南千秋亭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

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

刘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职,整治官场风气,精简结构,优待功臣;经济上解放生产力,采取休养生息,大力发展经济;文化上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司马光、语)的光武中兴时代。

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57年)二月初五日,刘秀在南宫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刘秀后,其子刘庄继位,于同年三月初五日,葬刘秀于原陵,上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后人多称呼为光武帝。

刘秀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有作为的开明君主,面对断壁残垣、江山破碎的社会状况,他勤于国政,改革开拓,终于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废墟中恢复和发展。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王莽

百度百科-刘秀

为何说如果王莽是穿越者,刘秀就是“天命之子”?

因为王莽新政很多措施都有现代经济政治的影子,他的行为很像一个穿越者,而刘秀就更狠了,他的很多事就算是放在现在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但确确实实的就发生在了西汉末年,就算王莽是穿越者一样将他按在地上摩檫,刘秀因为运气太好了,有人称他是上天的私生子,也有人也称他为位面之子。

王莽是西汉末年王太后的弟弟,以外戚的身份掌握了国家大权,后来逼迫王太后拿出传国玉玺,勒令天子禅位,传国玉玺有个角缺了就是因为王太后砸王莽砸的,王莽篡位后建立新朝,并颁布了一系列的土地法规。

王莽掌权时,重新发行货币,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的调控,而且还倡导土地改革,很有现代共产主义的思想,他的很多行为都有现代思想的影子,所以人们将其戏称为穿越者。

然而刘秀更为过分,刘秀从一个平头百姓到当上皇帝就只用了几年的时间,而且刘秀一生有四大奇事,第一个是自己被杀的大败,渡河逃亡的时候河面刚好结冰,等追兵赶来之时冰层已经消融了。第二个就是自己吃了败仗,眼看躲不过追杀,天上就下起了漂泊大雨,活生生的把敌人拖在了路上。

还有一个是刘秀以三千军队杀败了王莽的数十万大军,刘秀正准备偷营的时候,天上下起了陨石雨,不但直接把敌人给砸了,而且还引发了火灾,最后一个是刘秀被追杀逃到了悬崖边上,被逼无奈只好跳崖下去,崖下面刚好有一个棵树、有一条河流,刘秀刚好掉入河中被部将救了起来,因为刘秀的一生太奇了,所以也就叫他天命之子。

穿越者王莽和位面之子刘秀是什么梗

王莽建新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他把天下的土地收归国有,统称为“王田”,统一分配,禁止买卖;他又解放奴隶,也不得买卖。这些改革措施,让某些人觉得他更像是从现代穿越过去的。

而刘秀被称为位面之子是因为他的命真的太好了,在天象与天气的帮助下,刘秀打赢了在当时局势下不可成功的昆阳之战。称帝后,家庭和睦,没有任何宫斗夺嫡的人伦惨剧。

新朝持续了15年,末年到处起义军风起云涌。主要的两支,就是绿林军和赤眉军。最终,起义军灭亡了新朝,王莽被杀。

王莽败亡之时,远远不至于众叛亲离,有上千人的护卫跟他战斗到了最后时刻。说明他的理想、理念并非没有人认同。

汉光武帝刘秀。他重建了中央政权,把天下重新统一了起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东汉政权其实应该感谢王莽。

在西汉末年,社会矛盾已经积累到了就要爆发的程度,是王莽这个接盘侠接到了自己手上,而自称汉朝后继者的各路义军,就可以堂而皇之地以“汉”的旗号来推翻王莽的政权。

扩展资料:

东汉开国皇帝:东汉皇帝列表: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前6—57年),汉族,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东汉王朝开国皇帝,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新朝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西汉皇族后裔刘秀与兄在家乡舂陵乘势起兵,与众英雄并争天下。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登基称帝,建立了东汉王朝。

经过长达十数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绿林、赤眉、隗嚣、公孙述等诸多割据势力和为数达百万的大小农民起义军,使得自新莽末年以来纷争战乱20余年的中华大地再次归于一统。

天下定后,刘秀推行“偃武修文”的国策,发展生产、大兴儒学,从而奠定了日后东汉王朝近两百年的基业。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刘秀

盐铁会议有怎样的典故?

盐铁会议是西汉昭帝时中央政府组织的一次有名的讨论国家内外政古代军营策的会议。

汉武帝元封至太初年间,桑弘羊先后被任命为代理大农令、大司农,制定并推行一系列新经济政策,如盐铁官营、均输平准以及酒类专卖等重要财政政策,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了经济基础。但是,盐铁官营等政策也存在一些弊端,如铁器苦恶,价格不平,主管官吏废公法,谋私利,强征农民冶铁煮盐等等,给农民造成烦苦,迫使农民反抗斗争日益频繁。加以连年对外战争,国帑匮乏,边用不足。因此,至武帝晚年时,已是“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汉武帝面对现实,不得不考虑改变其内外政策。征和四年(前89),武帝在其所下著名的轮台诏令中提出:“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养马者得免徭役)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西汉初年的“与民休息”政策。

轮台诏是汉武帝晚年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他的内外政策的一个转折点。但当时统治集团内部认识并不一致。后元二年(前87),汉武帝,少子弗陵即位,是为昭帝。遗诏以奉车都尉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与桑弘羊、金日石单、上官桀、田千秋等共同辅政。由于武帝以后,中朝权力多在尚书,加以武帝病危时,嘱托霍光“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所以武帝后,“政事一决大将军光”。霍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为了统一大臣们的思想,保证武帝轮台诏令的贯彻实行,昭帝始元六年(前81)二月,下诏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郡国所举贤良(有功名的儒生)文学(地方上有名气的儒生),询问民间疾苦所在,就汉王朝的内外政策进行辩论。这就是有名的盐铁会议。

盐铁会议的双方代表人物,一方是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当局,一方是霍光支持下的民间代表贤良茂陵唐生、文学鲁国万生、汝南朱子伯、中山刘子雍、九江祝生等六十余人。这次会议前后进行了两次,前一阶段可以说是正式的会议,以盐铁、均输、酒榷等官营财政经济政策之兴废为讨论主题。后一阶段是在正式会议结束后,贤良文学向丞相、御史大夫辞行时所进行的又一场辩论,可以说是前次会议的继续,这次会议是以继续抗击匈奴完成武帝遗志为主题。两次会议的内容,汉古代风景画鉴赏武帝时庐江太守丞汝南人桓宽根据当时会议的记录,经过“推衍”,“增广”,整理成《盐铁论》一书。全书共分六十篇,各立标题,内容前后连贯,再现了盐铁会议的辩论情况。从《盐铁论》全书看来,双方争论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民间疾苦的原因问题。文学首先提出:“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又说:“山海者,财用之宝路(重要来源)也。铁器者,农夫之生(生命线)也。……县官笼而一之,则铁器失其宜,而农夫失其便。器用不便,则农夫罢于野而草莱不辟。草莱不辟,则民困乏。”因此,文学要求“罢盐铁,酒榷、均输”,将从事盐铁等事业的劳动力都调回到农业上去,认为这是“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之道,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文学所说的“进本”,就是重农,“退末”就是抑商(按此指官营商业),这是他们反对盐铁等官营政策的理论根据。贤良也对盐铁官营进行了非议,一则曰:“县官(朝廷)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务应员程(务必符合指标),不给(给,通洽;不给,不合之意)民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痛快)。是以农夫作剧(劳作繁重),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再则曰:“卒徒工匠,故(从前)民得占租(依法向政府缴纳租税)鼓铸煮盐之时,盐与五谷同贾(价),器和利(锋利)而中用(合用)。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质劣),用费不省,卒徒烦(烦苦)而力作不尽(不尽力工作):……盐铁贾贵,百姓不便。”除盐铁官营政策外,文学还对桑弘羊推行的均输平准政策进行抨击说:“问者(近来)郡国或令民作布絮,吏恣留难,与之为市(与百姓讨价还价,从中取利)。……行奸卖平,农民重苦,奸再税,未见输之均也。县官猥发(官府乱发号令),阖门擅市(垄断市场),则万物并收。万物并收,则物腾跃。腾跃,则商贾侔利。白市(各官署自采所需物资),则吏容奸豪(官吏和奸商互相勾结)。而富商积货储物以待其急(囤积居奇),轻贾(不法商人)奸吏收贱以取贵,未见准之平也。”

对于国家铸钱,算缗告缗等政策,贤良文学也持指责态度,认为这些政策的实行将“与人以患”。最后在辩论言行问题时,贤良认为“公卿诚能自强自忍,食文学之至言,去权诡,罢利官(放弃盐铁官营政策),一归之于民,亲以周公之道,则天下治而颂声作”。

御史大夫桑弘羊坚定地站在捍卫官营、反对私营的立场,对贤良文学的主张进行了答辩。他对贤良文学所提到官营事业中的一些流弊,并不完全否认,他说:“故扇水(地名,今址不详)都尉彭祖宁归,言‘盐铁令品(质量优良)’令品甚明。卒徒衣食县官,作铸铁器,给用甚众,无妨疆民。而吏或不良,禁令不行,故民烦苦之”。他认为盐官营政策在执行中的一些流弊,是由于某些不良官吏造的,不能因此即加以否定。他提出盐铁官营政策应当继实行的理由如下:

第一,桑弘羊从封建国家的法权观念出发,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料,为最高封建统澜者所占有,乃为理所当然之事:“家人(即庶人)有宝器,尚函匣而藏之,况人主之山海乎?”

古代风景画第二,有利于抗击匈奴,巩固边防。桑弘羊说:“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侵掠)于边鄙。备之,则劳中国(指中原地区)之士;不备,则侵盗不止。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俘虏)也,故修障塞(防御据点),饬(整修)烽燧(烽火燧烟),屯戍以备之。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增加货财收入),以佐助边费。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守备)之用,使备塞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罢之,不便也。”

第三,有利于国计民生,征外安内。桑弘羊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汉政府大举反击匈奴入侵的时代。汉武帝用兵数十年之久,每次出兵动辄数万乃至数十万人,军费开支相当巨大,仅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为奖赏卫青、霍去病两路出击匈奴大军的有功人员即用去五十万金。而这些费用都需出自官营事业之利人。故桑弘羊说:“盐铁之利,所以佐百姓之急,足军旅之费,务蓄积以备乏绝,所给甚众,有益于国,无害于人”。元狩三年(前120)秋,“山东(指函谷关以东)大水,民多饥乏。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麽(kuai快,堆积秣草的房舍)以赈贫民”。桑弘羊据以回答文学说:“往者财用不足,战士或不得禄,而山东被灾,齐、赵大饥,赖均输之畜,仓廪之积,战士以奉,饥民以赈。故均输之物,府库之财,非所以贾万民(当作贾万物,意为买卖各种货物)而专奉兵师之用,亦所以赈困乏而备水旱之灾也。”

古代风景画鉴赏第四,有利于摧抑豪强兼并之路,维护国家统一。桑弘羊以为“权利之处,必在深山大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为摧毁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桑弘羊主张由国家统一盐铁,禁止人民私铸钱币。他说:“只有禁御之法立而奸伪息,奸伪息则民不期于妄得而各务其职,不反本何为?故统一,则民不二也;币由上,则下不疑也”。实行官营。乃所以“抑制兼并”,“排富商大贾”,所谓“损有余而补不足。”,对国家和人民都是有益的。

二、关于对匈奴的和战问题。在此问题上,桑弘羊与贤良文学持完全相反意见。贤良文学以“古者贵以德而贱用兵”,“王者行仁政无敌于天下”作为理论根据,攻击反匈战争是“废道德而任兵革……使边境之士饥寒于外,百姓劳苦于内”,造成“田地口荒,城廓空墟”。他们指出”苦师劳众”的原因,“非人主用心,好事之臣为县官(指天于)计过也”。甚至指名道姓地攻击桑弘羊的抗匈主张说:“前君为先帝画匈奴之策:‘兵据西域,夺之便势之地以候其变。以汉之强,攻于匈奴之众,若以强弩溃痈疽。越之禽吴(越王勾践破擒吴王夫差),岂足道哉?’上以为然,用君之议,听君之计,吴越王之任种(文种)、蠡(范蠡)不过。以搜粟都尉为御史大夫,持政十有余年,未见种、蠡之功,而见靡弊(疲备)之效,匈奴不为加俛(俛,同俯,加傀,、更加屈服),而百姓黎民以弊矣。是君之策,不能弱匈奴,而反衰中国也。善为计者,固若此乎?”

因此,贤良文学认为,“方今为县官计者,莫名偃兵休士,厚币和亲,修文德而已”。只有如此,才能使“两主好合,内外交通,天下安宁,世世无患”。“若不恤人之急,不计其难,弊恃(疲劳人民)以穷无用之地,亡十获一,非文学之所知也”。

桑弘羊坚决反对贤良文学对匈奴和亲的主张。他总结了西汉历史上的和亲政策并未能制止匈奴侵扰的经验和教训。他说:“汉兴以来,修好结和亲,所聘遗(馈赠)单于者甚厚。然不纪重质厚赂之故改节(改变入侵行为),而暴害滋甚。先帝(指武帝)赌其可以武折而不可以德坏,故广将帅,招奋击(招募奋勇杀敌的武士),以诛阙罪。功勋粲然,著于海内,藏于记府(收藏档案之所),何命(何谓)亡十获一乎。”指匈奴“贪侵盗驱(贪得无厌,掠夺人畜),长诈谋(崇尚诈谋)之国也。反复无信,百约百叛”,对如此一贯背信弃义的敌人,只有通过战争加以制服,“而欲信其用兵之备,亲之以德,亦难矣”。

桑弘羊还指出,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是“兴义兵,以诛暴强”的民族自卫战争,是“所以匡难避害,以为黎民远虑”的正义战争,并非为了愤斥地开辟疆土。虽然进行反击战,要付出一定代价,但终于制止了边患,保证了汉朝的安全,“初虽劳苦,卒获其庆”。

桑弘羊对抗击匈奴战争的一些论点及埘贤良文学的争辩,基本上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因此是具有说服力的。但在昭帝时,形势已有所变化,匈奴在元狩四年(前119)漠北之哉后,已然远遁大漠以北,对汉朝的威胁已大大减弱,加以汉朝国内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倘再坚持出兵彻底降服匈奴,就显得与轮台诏令精神有些不合。

古代风景画三、关于施政方针和治国理论思想问题。贤良文学信奉儒家仁义学说,主张德治,认为行仁政就可无敌于天下。他们一再引用历史教训,批判严刑峻法,指为亡国之道。他们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说:“二世信赵高之计,深笃责而任诛断,刑者半道,者日积。杀民多者为忠,厉(欺压)民重者为能。百姓不胜其求,黔首不胜其刑,海内同忧,而俱不聊生。……匹夫奔万乘,舍人折弓,陈胜、吴广是也。当此之时,天下期(约定)俱起方面而攻秦,闻不一期(不到一年)而社稷为墟。乌在其能制群下而久守其国也?”因此得出结论说:“故治民之道,务笃其教而已。”

贤良文学还认为,严刑峻法,酷吏政治,只能增加犯法人数,造成社会。“法令众,民不知所辟”,“方今律令百有余篇,文章繁,罪名重,郡国用之疑惑。或深或浅,自吏明习者不知所处,而况乎!……此断狱所以滋众,而民犯禁滋多也”。加以“当今所谓良吏者……文诛假法(深文罗致,假借法令),以陷不辜,累无罪,以子及父,以弟及兄。一人有罪,州里惊骇,十家奔亡”,更加激起人民的不满和反抗。最后他们向桑弘羊提出警告说:“严刑峻法,不可久也。”

宫殿桑弘羊与贤良文学相反,他祖述法家,崇尚法治。他以为古今时势不同,因而用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也应有所不同。他主张根据现实情况决定施政方针,所谓“异时各有所施,今欲以敦朴之时,治刓弊(刓音完,刓弊,谓百姓贫弊,为巧诈以避法也。)之民,是犹迁延而拯溺,揖让而救火也”是不会收到实效的。他认为法乃至高无上之原理,有法则治,无法则乱。“令者所以教民也,法者所以督奸也。令严而民慎,法设而奸禁。网疏则兽失,法疏则罪漏。罪漏则民放佚而轻犯禁”。他的助手御史们也补充说:“明理正法,奸邪之所恶而良民之福也”。“无法势虽贤人不能以为治”。并举“吴子以法治楚、魏,申、商以法强秦、韩”,作为论证。

桑弘羊不但主张以法治民,而又特别强调严刑峻法。他举商鞅为例说:“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饰政教,奸伪无所容,”“商君刑(罚)弃灰于道,而秦民治。故盗马者,盗牛者加(枷),所以重本而绝轻疾之资也。……盗伤与杀同罪,所以累其心而责其意也。”

桑弘羊坚持的法治主张,是与前面所说的经济政策相联系的。他主古代风景画张法治。固然是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同时也是为了保证他所提倡的盐铁官营政策的顺利实施。如他的助手御史在发言中说:“张廷尉(武帝时酷吏张汤)论定律令,明法以绳天下,诛奸猾,绝并兼之徒,而强不凌弱,众不暴(暴虐)寡。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买官赎罪,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

此外,这次会议上的争论还涉及到农业的基本政策,对儒家学派的评价,如何看待古与今的关系,对伦理道德观念的理解,对接待外宾的礼节等问题。

盐铁会议反映了西汉统治阶级内部对汉武帝晚年特别是轮台诏令发布后的经济和政治形势的不同认识。会后虽然没有废止盐铁官营和平准均输法,但桑弘羊在政治上却受到二次沉重的打击。最后根据贤良文学的意见,“罢郡国榷沽、关内铁官”。“与民休息”的政策,进一步得到了肯定,对“昭宣中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严刑峻法什么意思?

词目

严刑峻法

发音

yán xíng jùn fǎ

释义

峻:严酷。严厉的刑罚和严峻的法令。

近义词

严刑峻制

引用

《前汉演义》第一回 移花接木计献美姬 用李代桃欢承*后 ...谓吾今日乃知皇帝之贵。照此看来,秦汉二代,规模大略相同,不过 严刑峻法 ,算比暴秦差了一层。史官或铺张扬厉,极端称许,其实多是... 《前汉演义》第十五回 从范增访立楚王孙 信赵高冤杀李丞相 ...晕过去。若得就此毕命,也免身受五刑。小子有诗叹道:   严刑峻法 任君施,祸报临头悔已迟,  家族将夷犹惜,桁杨... 《后汉演义》第四十九回 忤内侍朱穆遭囚 就外任陈龟拜表 ...。何以知其然也?近观孝宣皇帝,明于君人之道,审于为政之理,故 严刑峻法 ,破奸宄之胆,海内清肃,天下密如,荐勋祖庙,享号中宗。... 《五代史演义》第三十二回 悍弟杀兄僭承汉祚 逆臣弑主大乱闽都 ...。弘熙闻报,很是欣慰,且大出金帛,厚赏思潮、令禋等人。一面 严刑峻法 ,威吓臣下,并且猜忌骨肉,比前益甚。南汉高祖十九子,除... 《贞观政要》卷五 公平第十六 凡八章 ...四海之人,欲求垂拱无为,不可得也。故圣哲君临,移风易俗,不资 严刑峻法 ,在仁义而已。故非仁无以广施,非义无以正身。惠下以仁,... 《汉书》卷七十四·魏相丙吉传 ...孙,吉常从。臣尊日再侍卧庭上。后遭条狱之召,吉扞拒大难,不避 严刑峻法 。既遭大赦,吉谓守丞谁知,皇孙不当在官,使谁如移书京兆... 《汉书》卷八十一·匡张孔马传 ...克暴,或忮害好陷人於罪,贪财而慕势,故犯法者众,奸邪不止,虽 严刑峻法 ,犹不为变。此非其天性,有由然也。臣窃考《国风》... 《后汉书》卷五十二·崔骃列传 ...则乱。何以明其然也:近孝宣皇帝明于君人之道,审于为政之理,故 严刑峻法 ,破奸轨之胆,海内清肃,天下密如。荐勋祖庙,享号中宗。... 《隋书》卷四·帝纪第四·炀帝下 ...,旌旗万里,征税百端,猾吏侵渔,人不堪命。乃急令暴条以扰之, 严刑峻法 以临之,甲兵威武以董之,自是海内骚然,无聊生矣。俄而玄... 《北史》卷十二·隋本纪下第十二 ...。旌旗万里,征税百端。猾吏侵渔,人弗堪命。乃急令暴赋以扰之, 严刑峻法 以临之,甲兵威武以董之,自是海内骚然,无聊生矣。俄而玄... 《旧五代史》卷七十四(唐书)·列传二十六 ...年出绢十万匹,米十万斛,遂以廷琬为庆州防御使。俾制置之,由是 严刑峻法 ,屡挠边人。课利不集,诏移任于金州。廷琬据庆州叛,诏邠... 《宋史》卷二百·志第一百五十三·刑法二 ...贷以救其,不当使之自相劫夺。今岁府界、京东、京西水灾极多, 严刑峻法 以除盗贼,犹恐春冬之交饥民啸聚,不可禁御,又况降敕以劝...

度心术的原文及译文

度心术的原文及译文

 引导语:《度心术》是古代汉族谋略名著。从实用的心理学中提炼出了丰富的?度心?理念,用详实的案例加以阐释,度心术帮你在为人处世、交际办事中抓住对方心理。 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度心术的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度心第一

 吏者,能也,治之非易焉。

 仁者,鲜也,御之弗厚焉。

 志大不朝,欲寡眷野。

 才高不羁,德薄善诈。

 民之所畏,吏无惧矣。

 狡吏恃智,其勇必缺,迫之可也。

 悍吏少谋,其行多疏,挟之可也。

 廉吏固傲,其心系名,誉之可也。

 治吏治心,明主不弃背己之人也。

 知人知欲,智者善使败德之人焉。

 译文:

 朝廷官员都是有一定才能的,管理他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品德高尚的人是很少有的,治理官吏不能宽厚。

 志向大的人不会入朝为官,欲望少的会留恋民间。才能突出的人不受拘束,品德低下的人善于欺诈。

 百姓不敢做的事,官吏不会害怕。狡诈的官吏倚仗他的智慧,他的勇气一定是缺乏的,强迫他可以将他制住。

 凶狠的官吏往往智力不足,他的行为多有疏忽之处,挟制他可以令他屈服。

 正值的官吏会孤傲,他的身心会被名声所累,赞誉他就可以役使他。

 管理官吏要研究他们的内心,明智的君主不会抛弃曾背叛自己的人。

 识别人要了解他的欲望,有智慧的人善于驾驶德行有亏的人。

 御心第二

 民所求者,生也;君所畏者,乱也。

 无生则乱,仁厚则安。

 民心所向,善用者王也。

 人忌吏贪,示廉者智也。

 众怨不积,惩恶勿纵。

 不礼于士,国之害也,治国固厚士焉。

 士子娇纵,非民之福,有国者患之。

 士不怨上,民心堪定矣。

 严刑峻法,秦之亡也,三代盛典,德之化也。

 权重勿恃,名高勿寄,树威以信也。

 译文:

 百姓所追求的,是生存,君主所畏惧的是叛乱。百姓无法生产就会产生叛乱,君主仁爱宽厚就可使天下安定。

 百姓都向往的事,善于利用这一点的热播就可以成就霸王之业。人们记恨官吏的贪婪,显示自己廉洁的人才算聪明。

 民众的怨恨不能让他积累,惩治恶人不要姑息放纵。对读书人不尊敬,是国家的灾害,治理国家一定要优待读书人。

 读书人的骄傲和放荡,对百姓没有好处,治理国家的人对这些人要警惕。读书人不怨恨朝廷,百姓的心意就可以稳定。

 施行严酷的刑法,是秦朝灭亡的原因,夏禹、商汤、周文实现长治久安,就是施行了仁政。

 权力大不可以倚仗,名望高不可以托付,树立权威要讲究信用。

 擒心第三

 德不悦上,上赏其才也。

 才不服下,下敬其恕也。

 才高不堪贱用,贱则失之。

 能傲莫付权贵,贵则毁己。

 才大无忠者,用之祸烈也。

 人不乏其能,贤者不拒小智。

 智或存其失,明者或弃大谋。

 不患无才,患无用焉。

 技显莫敌禄厚,堕志也。

 情坚无及义重,败心矣。

 译文:

 品德好不能让君主高兴,君主尊重的是人的才能。才能大不能让属下诚服,属下敬畏的是君主的宽恕。

 才能高的人不能让他担任低的职务,轻视他们就会失去他们。本领低微的人不能让他们掌握显要的权力,重用他们就会毁灭自己。

 有大才但没忠心的人,重用他们会招致很大的祸患。人们都有一定的才能,德行好的人不会疏远本领低的人。

 智计有时会存失误,明智的人有时会不用大的谋划。不担心没有人才,担忧是不会使用他们。

 才技突出不能抵挡俸禄的丰厚,金钱销蚀人的志向。感情深厚比不上义节的重要,义节改变人的是想。

 欺心第四

 愚人难教,欺而有功也。

 智者亦俗,敬而增益也。

 自知者明,人莫说之。

 身危者骇,人勿责之。

 无信者疑,人休蔽之。

 诡不惑圣,其心静焉。

 正不屈敌,其意谲(jue)焉。

 诚不悦人,其神媚焉。

 自欺少忧,醒而愁剧也。

 人欺不怒,忿而再失矣。

 译文:

 愚蠢的人不可以教他,欺骗他却有成效。有智慧的人也会庸俗,尊敬他可以收益。

 了解自己的人明智,不要去有说他。身处危险的人恐怖,人们不要去指责他。没信义的人多疑,人们不必蒙骗他。

 欺诈之术不能蒙骗圣人,圣人内心安详。正义不能让敌人自动屈服,因为敌人本性奸诈。诚实不能讨人欢心,人们在骨子里都喜欢谄媚。

 自我欺骗能减少忧虑,清醒却使愁苦加剧。被人欺骗不要发怒,愤怒只会让人失去更多。

 纵心第五

 国盛势衰,纵其强损焉。

 人贵势弱,骄其志折焉。

 功高者抑其权,不抑其位。

 名显者重其德,不重其名。

 败寇者纵之远,不纵之近。

 君子勿拘,其心无拘也。

 小人纵欲,其心惟欲也。

 利己纵之,利人束之,莫以情易耳。

 心可纵,言勿滥也。

 行可偏,名固正也。

 译文:

 强国的势头是走向衰落,放纵他的强大会损伤他。

 贵人的势头是转向弱小,促使他志趣骄横能折损他。

 对功劳大的要限制他们的.实权,而不降低他们的地位。

 对名声显赫的人要看重他们的品德,而不看重他们的名望。

 失败的敌人可以放纵他们逃向远处,不可以放纵他们留在身边。

 君子不要束缚他们,他们的心志是不受束缚的。

 小人不节制欲望,他们的心思全在满足欲望上。

 有利于自己的就放纵他,有利于他人的就约束他,不要因为情感的好恶而改变。

 想法可以很多,但语言不能随便。

 行为可以有偏失,但名义一定要守正。

 构心第六

 富贵乃争,人相构也。

 生乃命,心相忌也。

 构人以短,莫毁其长。

 伤人于窘,勿击其强。

 敌之不觉,吾必隐真矣。

 贬之非贬,君子之谋也。

 誉之非誉,小人之术也。

 主臣相疑,其后谤成焉。

 人害者众,弃利者免患也。

 无妒者稀,容人者释忿哉。

 译文:

 富贵是争取来的,所以人们互相构陷。

 生是天命造成的,所以人们心里互相记恨。

 用他人的短处来构陷他,不要诋毁他的长处。

 在他人窘迫的时候中伤他,他人强势时不要攻击。

 若敌人无所察觉,自己就一定要隐藏真实。

 贬损的目的不是贬损,这是君子的谋略。

 赞誉的目的不是赞誉,这是小人的手段。

 君主和臣子互相猜疑,这之后诽谤的事才能有成。

 被人构害的人很多,能舍弃利益的人可免除祸患。

 没有妒忌心的人很少,能宽恕他人的人可消融愤恨。

 逆心第七

 利厚生逆,善者亦为也。

 势大起异,慎者亦趋焉。

 主暴而臣诤,逆之为忠。

 主昏而臣媚,顺之为逆。

 忠奸莫以言辩,善恶无以智分。

 谋逆先谋信也,信成则逆就。

 制逆先制心也,心服则逆止。

 主明奸匿,上莫怠焉。

 成不足喜,尊者人的也。

 败不足虞,庸者人恕耳。

 译文:

 利益丰厚让人发生背叛,善良的人也会这样做。

 势力大的人容易产生异心,谨慎的人也有这种趋向。

 君主残暴臣子诤谏,臣子违背君主是忠心。

 君主昏庸臣子谄媚,臣子顺从君主是背逆。

 忠臣奸臣不能用他们的语言来分辨,善人恶人不能用他们的智慧来区分。

 谋划反叛的事首先要谋取对手的信任,有了信任的事情才能成功。

 制止背叛首先要制服人的心灵,心灵畏服背叛才会停止。

 君主英明奸臣才会隐藏,君主不能松懈。

 成功不值得欢喜,地位高的人是人们攻击的对象。

 失败不值得忧虑,平庸的人是人们宽恕的目标。

 夺心第八

 众心异,王者一。

 慑其魄,神鬼服。

 君子难不丧志,释其难改之。

 小人贵则气盛,举其污泄之。

 穷堪固守,凶危不待也。

 察伪言真,恶不敢为。

 神褫(chi)之伤,愈明愈痛。

 苛法无功,情柔堪毕焉。

 治人者必人治也,治非善哉。

 屈人者亦人屈也,屈弗耻矣。

 译文:

 众人的思想是不同的,君王要把它们统一起来。

 让人的精神恐惧,任何人都会屈服。

 君子受难不会丧失志向,帮助他解除苦难却能改变他。

 小人得志就气焰嚣张,检举他的罪行就会使他泄气。

 贫穷的人可以让人坚守节操,而凶险和危难之时就不容等待了。

 察觉出伪装说出真意,恶人也不敢作恶了。

 心神被剥夺的创伤,越聪明的人就会感到痛苦。

 严苛的刑法不能达到目的,情感安抚可以完成此事。

 惩处他人的人一定会为他人所惩处,惩处并不是好的方法。

 屈服于他人的人也会让他人屈服,屈服并不是耻辱的事。

 警心第九

 知世而后存焉。

 识人而后幸焉。

 天警人者,示以灾也。

 神警人者,示以祸也。

 人警人者,示以怨也。

 畏惩勿诫,语不足矣。

 有悔莫罚,责于心乎。

 势强自威,人弱自惭耳。

 变不可测,小戒大安也。

 意可曲之,言虚实利也。

 译文:

 了解社会后才能生存。

 能鉴别他人的优劣之后才有幸运。

 苍天对人的警告,表现为天灾。

 神灵对人的警告,表现为人祸。

 人们对他人的警告,表现为怨恨。

 害怕惩处的人不要告诉他,语言不能让他改过。

 有了悔改的人不要体罚他,责罚在心是痛苦的。

 势力强大自然有威严,弱者会自感羞愧。

 变乱是难以测度的,小事上谨慎才能确保平安。

 意图可以曲解,说假话为了获取实际的利益。

 诛心第十

 诛人者,诛心者生。

 征国易,征心难焉。

 不知其恩,无以讨之。

 不知其情,无以降之。

 其欲弗逞,其人殆矣。

 敌强不可言强,避其强也。

 敌弱不可言弱,攻其弱也。

 不吝虚位,人自拘也。

 行伪于谶(chen),谋大有名焉。

 指忠为奸,害人无忌哉。

 译文:

 的人有罪,心的人却能活命。

 征服国家容易,征服人心困难。

 不知晓他人的内心想法,就没办法治理他。

 不了解他人的真实情况,就不能及时降服他。

 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这个人就危险了。

 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不可以说强硬的话,要回避他强劲的势头。

 在弱小的敌人面前不可以说软弱的话,要攻击他虚弱的地方。 不吝惜虚假的名位,人们自然就会被束缚住了。

 在谶语中作假,谋求大事就有了正当的名义。

 指责忠臣是奸臣,伤害他人就没有忌讳了。 ;